【品味平山】——省级非遗项目【民俗篇】
“非遗”是先人创造的沉积与结晶,
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
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
学习了解平山非物质文化遗产,
见证平山历史文脉的延续。
平山省级非遗-民俗
平山南冶脸子会
▼
南冶、北冶一带,历来是平山县西部山区有名的“文艺窝子”,人文历史悠久,文艺活动兴盛。
南冶“脸子会”,是化装武术的一种,“脸子会”是当地俗称。南冶脸子会以传统戏曲剧目中的武术对打故事为主要演示内容有“凡演必化装、所演皆打戏、有套路、无对白”的特点。
南冶“脸子会”集传统历史文化、服饰文化、戏曲艺术、武术技艺、忠义精神于一体,成为广大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花会娱乐节目之一,具有极高的社会历史学、艺术美学研究价值。
相传,佛教文化进入中国内地后,南冶村于宋代慈宁年间建起了瑜伽寺庙,外来人众日渐增多,庙会文化开始兴起,“脸子会”形式由此得以被外地人带入本村。
明清时期,南冶村一带的庙会文化到达鼎盛阶段,南冶“脸子会”还传到其它地方,平山好多村庄纷纷立会组团演练,出现了走村串演的许多民间武术会。在北冶、平山、回舍、温塘、古月等全县各地的庙会上,总会见到人们围观“脸子会”热闹红火的场景,掌声、喝彩声不断。
目前,平山南冶“脸子会”仍是平山民间活动较多的“脸子会”。
平山王母祭典
平山王母祭典是平山县王母村一带村民为祭拜本土出生的女神王母娘娘而自发形成的以道教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民俗文化活动。
平山王母祭典民俗蕴含了王母成仙的故事及诸多与王母有关的民间传说,如助阵黄帝战蚩尤、周穆王瑶池会王母、汉武帝蒙羞留汉塘、王母施救李世民、王母智斗胜鲁班、吃“地梨”王母除病等。每逢每年农历三月三和七月十八王母庙会日,庙里人员组织香客诵读《王母经》和《道德经》等道家经典;王母村的大街小巷人山人海,县邑内外的花会、武术、神驾、马戏、杂技、书场、买卖、饭棚、茶栈、歌舞、各种法事、道场纷纷前来赶会;善男信女们进香烧纸,祈福求平安。
王母祭奠是方圆百里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民俗文化活动,迄今已有2100年的历史,其民间传说丰富多彩,涉及远古、夏、商、周、两汉、唐、宋、清以及近、现代各个历史阶段,蕴含了重要的历史价值。王母阁的铜像技艺和塑像技艺、香客诵读的蕴含辩证法的《道德经》以及武术、杂技、戏曲等民俗活动均蕴含了一定技艺和艺术,具有相当的科学价值。
庙会蕴含道教文化、佛教文化、民间传说、民间文艺和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极富文化价值。王母庙会对发展当地乡村旅游、民俗旅游以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前景十分广阔。
田兴花灯会
田兴花灯会是起源并流传于平山县大吾乡田兴村一带以元宵节为时间背景,以花灯展示为主题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动。
其主要特征有:
田兴花灯会民俗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世代流传不断,独具地方特色,乡土气息浓郁,历史价值极高。田兴花灯会融合了剪纸艺术、编织技艺、武术竞技、戏曲艺术、孔明灯制作燃放、火流球制作、木炭烧制、焰火制作、娄斗制作、舞龙制作等多项民间艺术和传统技艺。田兴花灯会民俗蕴含着征服自然、战胜自然、人定胜天、乐观向上的人文精神、社会观念和民族文化特质。
花灯会兴起缘由,据传是村民们认为不祥之物惧怕灯火,花灯可以驱邪减灾,为了祈福避祸、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逐渐兴起了在腊、正月期间自制花灯、火流球、孔明灯、焰火等用物,在元宵节开展花灯登临前岭、燃放孔明灯和走街串巷、燃放焰火等活动,自制花灯有转灯、春字灯、牌匾灯、鱼形灯、西瓜灯、谜语灯、孔明灯、龙灯等数十种。
后来这个活动固定在了元宵节前后的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晚上,每次花灯会约有一两千人、3000多盏花灯登临村南前岭和穿走村内主要街道夜游,登临村南前岭俗称“上岭”。
最后,夜游队伍及花灯、火流球汇聚到村中戏楼前,演出自编自演的种地舞、舞龙灯、耍火流球、扭秧歌等各种民俗节目,燃放自制焰火。在花灯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又增加了文武会、踩高跷、二鬼抱跌、唱大戏、跑旱船等民俗内容。后来,田兴花灯会还吸引了不少邻村村民参加到田兴“上岭”夜游的队伍中来。久而久之,田兴花灯会成了方圆数百里内独一无二、别具特色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动。
温塘桃花浴
“温塘桃花浴”是起源并流传于平山县温塘镇温塘村一带,以温泉水为载体而衍生、发展起来的一种民俗活动。
该民俗把休闲洗浴、民间文学、历史故事、道教文化、医用知识和民俗演艺连结为一体,形成鲜明的水文化、水习俗特征,唯美奇幻的民间传说与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互相印证,相得益彰。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隽永的民俗文化韵味,带给人们独特的休闲娱乐感受。
“温塘桃花浴”民俗迄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其民间传说涉及西汉、东汉、隋代、清代及近现代等不同历史时期的遗闻轶事,蕴含了“汉武帝骑鹿寻泉”等历史传说以及独特的汤泉文化、道教文化、庙会文化、民俗文化,堪称河北省历史内涵丰富、历史价值极高、文化内涵和价值博大精深的民俗活动之一。
相传西汉时,汉武帝刘彻东游泰山时,途径常山(平山在西汉时隶属常山),曾拜谒王母于平山城西北八里王母阁,宴饮间见王母貌丑,语涉戏谑,王母唾之,面生奇疮,久治不愈。汉武帝无奈拜求王母,王母示曰:欲疗疾,当浴此。
于是,汉武帝乘鹿巡游以寻泉,在平山城西四十多里处,寻得“冷泉”(今冷泉村)。又行六里,见一片浅滩泉水突涌,两岸桃花映水而红,试之汤烫,遂命人挖塘池,浴之。沐浴闲暇,野游春山,武帝封池塘西南一山曰白鹿台(后来山下形成鹿台村)。归来再浴,恶疮即愈。武帝感王母之神奇,封温塘温泉为“宝泉圣水”,并于房山(后人称王母观山)新立王母祠。东汉章帝刘炟巡视北方时,也曾祀拜房山,临幸温泉。隋代大业四年,为铭记汉武帝幸临温泉开挖塘池之功德,邑人立汉武帝祠(又称温泉寺,已毁)于温塘村西。
自汉武帝开挖塘池后,温泉水也为各方百姓所洗浴享用,每年农历三月桃花盛开时节,雨水较少,水温最高,水中矿物质浓度高且分解充分,成为浴疗疾病的最好时节,人们纷纷前往温塘沐浴“桃花浴”,有病治病,无病防病,形成一年一度的“温塘桃花浴”民俗。
期间,各地民众前往温塘村赶庙会,到汉武帝庙上香祈福,并举办各种演出和民俗活动,以示感谢天地造物神奇、欢度“桃花浴”好时节。整个民俗活动持续一月有余,民间素有“一日桃花浴,三生无炎凉”之赞誉。
平山人世世代代的坚守与创新,
才让非遗不畏岁月,
跨越千百年来到我们身边。
作为平山人,要坚定传承平山非遗,
使其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让后人也能看见往昔的生活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