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平山发布-pingshanxian.com!
loading
立即发布信息
    平山发布-pingshanxian.com > 热点资讯 > 平山资讯 >  今天,获授“共和国勋章”的他,为河北做了这么多……

    今天,获授“共和国勋章”的他,为河北做了这么多……

    时间:2024-09-15 02:03:40  编辑:佚名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59次   【】【】【网站投稿
    今天(9月1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15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其中,与河北颇有渊源的李振声被授予“共和国勋章”00:26“共和国勋章”是国家最高荣誉

    今天(9月13日)

    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

    授予15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

    其中,与河北颇有渊源的李振声

    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00:26

    “共和国勋章”是国家最高荣誉,目前仅授予了13人。

    李振声组织实施的农业科技“黄淮海战役”、提出并推动的“渤海粮仓”项目建设都与河北有关,前者包含河北,后者以河北为主战场。

    2017年,河北日报记者曾就“渤海粮仓”项目专访过李振声。

    近日,记者走访了他的学生、同事,还原这位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和国家农业发展战略专家,为中国粮食安全做出的贡献。

    1931年,李振声出生于山东淄博。

    因为家贫,他报考了不要学费的山东农学院。

    1951年,大学毕业后的李振声进入中国科学院遗传选种实验馆工作。

    当时,小麦条锈病在黄河流域蔓延多年,造成小麦减产五十多亿公斤,相当于4000万人口一年的口粮。

    很多育种科研人员都在努力寻找更抗病的小麦新品种,包括李振声。

    李振声(拍摄于2017年5月)。河北日报记者赵杰摄

    1952年,他大胆设想,将野生的偃麦草与小麦杂交,能否得到一个抗病性强的小麦新品种?

    1956年,李振声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号召,到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工作,同时带去的,还有他的远缘杂交育种实验。

    1965年,李振声带领课题组转到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陕西杨凌的试验田里,他年复一年带着学生播种、授粉、筛选、鉴定……

    1970年,李振声带领课题组得到“小偃96”,1971年培育出第一代“小偃6号”,1977年得到“小偃6号”原始株。这意味着,“小偃6号”可以量产了。

    李振声(拍摄于2017年5月)。河北日报记者赵杰摄

    在有限灌溉条件下,“小偃6号”亩产超过350公斤,比对照品种增产17%。

    这一年,他搞远缘杂交育种已经整整25年。

    1978年,“小偃6号”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之后,中国国家博物馆将小麦远缘杂交品种“小偃6号”标本收录为展品。

    “小偃6号”成为中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衍生品种达80多个。截至2003年,全国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小麦逾75亿公斤。

    因此,李振声被誉为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他开创了小麦远缘杂交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先例。

    “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团队2016年5月在河北省南皮县白坊子村考察盐碱地上“小偃60”小麦。

    1987年,李振声被调回北京,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主管农业。

    李振声在调研中注意到,老一代科研人员在河南封丘和山东禹城持续多年进行盐碱地改良。其中,封丘原来每年要吃国家返销粮三千五百万公斤,经过盐碱地改良后,反过来给国家上交六千五百万公斤,一反一正就是一亿多公斤。

    李振声。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供图

    那次采访中,李振声说:“如果说农业部门负责的是今天和明天的事儿,中国科学院想的应该是后天的事儿。我们要做生产有潜力、通过科技可以转化为生产力的工作。”

    据此,李振声提出,黄淮海地区的500个县,每个县增产五千万公斤就是250亿公斤,东北增产150亿公斤,西北增产50亿公斤,南方增产50亿公斤,这为国家构建了粮食总产从4000亿公斤到4500亿公斤的蓝图。

    1988至1994年,李振声带领25个研究所的400多名科技人员深入冀鲁豫皖地区,对中低产区的盐碱地进行改良,实现了粮食总产量增加500亿公斤,仅黄淮海地区就增产粮食252.4亿公斤。

    李振声。(河北日报资料片)

    时间来到2010年。

    2010年1月,时任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的刘小京,向李振声汇报沧州南皮县中低产田增粮的设想,并准备在河北省推广。

    当时,李振声关注到我国区域粮食单产水平差异较大,高产区粮食单产水平已经很高,增产难度加大,而中低产区单产水平较低,增产潜力巨大。比如2008年,石家庄粮食单产已达447公斤/亩,而沧州一带只有345公斤/亩。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振声院士团队的成员在旱碱麦试验田选种。(河北日报资料片)

    李振声语重心长地对刘小京说:“科研单位要站在国家层面考虑问题,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做工作。环渤海盐碱地和中低产田是块硬骨头,如果做好了,对国家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会有很大的贡献。”

    李振声建议将中低产盐碱地的增产计划从河北扩展到环渤海区域,并提议这个项目叫“渤海粮仓”。

    2013年,“渤海粮仓”项目启动,李振声已经82岁,依然多次到示范点调研考察。

    2013年,他去了8趟沧州,2014年4趟……2016年去了一趟,也是最后一趟。

    85岁的他,跑不动了。

    李振声和团队成员在一起。刘小京供图

    一直到2017年,河北日报记者前去采访,他还对盐碱地改良的新进展,念念不忘。

    2017年底,“渤海粮仓”项目验收,项目累计示范推广8017万亩,累计增粮104.75亿公斤。

    李振声的努力

    让河北的盐碱地

    长出一个粮仓

    请您接受来自河北的敬意

    致敬“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李振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