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说平山-【大美平山】
平山,是一方拥有诗意的热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錾凿出了平山的悬崖峭壁、绵延山峦,在穿境而过的滹沱河两岸,土地肥沃,稻麦两熟。这里既有小桥流水人家的乡土风韵,又有黄钟大吕、慷慨悲歌的历史文化……在这块土地上,蕴藏着一种强烈的文化信号。历代文人在这里激情高歌,写下了一首首感人心魄的诗词佳作。
平山,更是一方充满血性的土地。特别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烽火岁月,平山,成为中国革命的指挥中心,毛泽东等一代伟人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里名人云集,诗作迭出。贺敬之、邓拓、何其芳、魏巍……这些大名鼎鼎的文豪巨匠,在这里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佳作。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金戈铁马,文旗战鼓,群英奋勇,雄师浩荡。在诗人笔下,洋溢着雄壮的旋律,嘹亮的军歌。
平山,诸多文化元素在这里交融
平山人杰地灵,从地处平原的县城到海拔2281米的驼梁,中间落差两千多米,而穿越其全境的滹沱河,在中国北方地区的内陆河里面属于最长的河流。滹沱河两岸,仅仅一个县内,就囊括了从高原到平原的更替。山势的变幻,诸多物种的变异,让人联想,造物主在这里留下了多大的神秘。
大自然的特别眷顾,孕育了平山积淀深厚、璀璨夺目的文明。从远古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清末,再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平山的历史发展脉络清晰、完整,各个时期、朝代均有遗存。公元两千多年以前,中山国在这里建都,创造了美轮美奂的中山文化。烽火、狼烟、马蹄、铠甲、孤城、羌笛、长河,塞外沧桑雄浑的大漠风光,与坦荡厚重的中原文化进行了完美融合。据载,古中山国兴盛之时,“西至太行山东麓,东至薄洛水,西北占有代地,南至古槐水,北过唐河,方圆五百里。”留下极其灿烂的中山文明。
七、八百年以前,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的移民,又带来了高原文化。平山的文化既有黄土高原的厚重,也有大河富庶的宽裕,既有中山古人留下的粗犷、豪迈,还有东部大平原的文明新风带来的冲击。诸多的文化元素在这里交融。
中国历史上有559位皇帝,平山县就出生过一位,那就是后唐末帝李从珂。李从珂生于平山镇王子村,现立有“潞王故里”的石碑。在古代,平山为官品级最高的人,生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齐,他的名字叫崔昂,郭苏村人,官居尚书左丞,又兼度支尚书,左丞兼尚书,相当于纪检、财政一手抓,历代罕见。
平山县地处太行山中麓东段,北有紫荆关,西有娘子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滹沱河从发源地出发,一路跌宕着进入平山,也许,是她奔波的太累了,在平山的地面上一下便开阔了起来。大河的宽漫一如母亲的怀抱,在这里逐渐形成了一望无际的冲积平原。滹沱河像绸缎一样静静地流淌着,远山如黛,大河两岸丰厚的泥土上,稻麦两熟,平和,安详,富庶……形成了一幅天人合一、和谐统一、无以伦比的精美画卷。
“山水有真味,问道出迷津。”在滹沱河畔,历代文人诗情澎湃,留下了美丽的诗吟。“过了长江与大河,横流数仞绝滹沱。萧王旧事今何在,回首中天感慨多。”700多年前,身遭不测被俘的南宋著名爱国将领文天祥被押解途经此地,为滹沱河的雄姿所陶醉,击节而歌。
几百年后,清咸丰年间赴平山出任知县的王涤心则写下了《读文文山渡滹沱河诗和原韵》:“正气冲霄欲挽河,郎当北去涉滹沱。既今渡处犹堪忆,忠烈缘何坎坷多。”成为文坛一段佳话。据粗略统计,这位清代咸丰年间的知县,在平山期间走遍了平山的山山水水,留下了近30首诗作。
平山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王母是县城西北乾方八里王母村桑家街人,桑家祖坟上曾有一通古碑,上镌刻“王母,桑贡之女”。王涤心在登王母阁一诗中写道,“风景万古总如斯,俯察仰视两奇绝。山光水色岁常新,来此谁称不敝身。”在天台山,历代许多文人墨客或游台,或远眺,留下了许多诗词、碑记。
而明代平山的另一个知县李从今,也是赋诗作词的一位高手。“飞出层崖翠岫端,怒雷激浪落惊湍,巨灵倒注银河水,华岳翻倾玉井栏。”在李从今的笔下,沕水瀑布壮观磅礴,在烟波袅袅中似千军万马咆哮而过一泻千里,让人读来震颤心灵。
“光禄晴岚、林峰叠翠、西河春泛、仙台远眺、龙堂夜月、沕水瀑布、温泉风浴、觉山暮雪、天桂樵歌”平山境内这些美丽的风景,无不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游览作诗的绝佳胜地,如今,大多成为了国家级4A景区。
“城外山高城内平,奇哉光禄对林峰。龙堂沟里常明月,天桂崖头樵子声。沕水瀑布天上降,温泉无火地中生。雪飞觉寺烟云锁,雨洒甘泉竹韵清。”这首朗朗上口的平山八景诗,是民国时期平山一高校长檀文阁编撰的课外教材《平山乡土地理》里的一首诗。这首浓缩了平山景点的诗作,则成为天南海北每一位平山在外游子心中的一段乡愁。
战火中,平山大山深处诞生的名作
“秋风告别了这个村庄,它把这动人的故事传扬,每一个老乡都含着眼泪,歌唱着二小放牛郎。”这是1942年,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在平山寨北乡两界峰一个低矮的农家小院里,连夜创作的《歌唱二小放牛郎》。时隔70多年,再次听到这首歌曲,依然令人动容。
这首歌曲,蘸着铁血烽火,烙着民族的伤痕。王二小,平山县抗战时期涌现的一个可歌可泣的少年英雄。从这首歌中人们便不难理解,为何一个小小的平山县,竟走出了威名赫赫的平山团,诞生了“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和著名抗日英烈韩增丰,出现了满门忠烈毁家纾难的栗家红色家族,为何平山籍的“人民音乐家”曹火星写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颂党第一歌。
平山,西依太行,东接平原,这个被聂荣臻元帅称为“晋察冀边区的乌克兰”的地方,隐藏着一种巨大的文化符号,凝聚在我们的骨髓里,流动在我们血液中。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日寇入侵,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平山儿女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精神得到了张扬。在这个时期,平山抗战诗作如埋藏在地核的岩浆喷涌而出,给革命史留下了一笔历经战火洗礼的宝贵文化遗产。贺敬之、邓拓、何其芳、周而复、丁玲、孙犁、魏巍、田间……这些大名鼎鼎的文豪巨匠,曾活跃在平山县的大山里面。
抗战初期最有影响的诗作,出自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的田间。正是他的诗,以充沛的激情和炽热的感召力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最早抒写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抵御外侮的坚定信念,有着巨大的鼓舞人民奋起抗战的号召力量。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
“看,
这是奴隶!”
这些广为传诵的诗行鲜明地体现了田间诗艺的特征:简短的句式,急促的节奏,象一声声“鼓点”,给人以“闪电似的感情的突击”。由于田间的大力推动,“街头诗”形成了风靡一时的诗歌运动,并带动了一批战地诗人,
1939年,著名作家魏巍从延安来到平山县蛟潭庄,创作了长诗《滹沱河》,从而一诗成名。这期间,音乐家牧虹和卢肃在平山县东黄泥创作了小歌剧《团结就是力量》,其主题曲飞遍大江南北;周而复的《晋察冀行》催人奋进;田间三上下盘松采访子弟兵母亲戎妈妈,激情创作了长诗《戎冠秀》,传遍了晋察冀边区。这些作品激励着抗战军民的精神斗志,很多战士都是唱着这些歌曲,吟着这些诗作奔赴抗日前线的。
如果说这个期间诗人的诗歌大多是慷慨激昂,热血沸腾,那么,晋察冀日报社长、诗人邓拓1942年2月19日写于滹沱河畔之西柏坡村外的“滹沱河畔订心盟,卷地风沙四野鸣, 如此年时如此地,人间长此记深情。”则成为抗日烽火中的一个最美印记。
1941年,邓拓在《晋察冀日报》任总编辑时,审稿中认识了《血的控诉》作者丁一岚,真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一见钟情,激起了感情上的波澜。第二年春天,邓拓和丁一岚便在滹沱河畔定下终身,邓拓当场吟咏那首诗。不久,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成仿吾在其《战火中的大学》一书中,详细记录了平山生活、工作的有关情况。著名战地记者雷烨在日寇“扫荡”中,把献血洒在了平山南段峪村附近的山沟里,沙飞将《晋察冀画报》办在碾盘沟的山场林地。许多歌唱家、诗人、音乐家、作家、舞蹈家、戏剧家在平山的山涧沟壑留下了他们作为文艺轻骑兵的鲜活身影。
1941年,7月2日,晋察冀边区第二届艺术节大会在平山县陈家院村南河滩举行,彭真、聂荣臻、朱良才、宋劭文、成仿吾、杨耕田被推为名誉主席团成员,沙可夫、潘自力、田间、周巍峙、丁里、罗东、肖克、汪洋、周而复被推选为主席团成员。聂荣臻司令员、成仿吾校长、边区党政军领导人和二万多战士、群众一起观看了演出。在敌后战场晋察冀,在平山一条山沟里,为抗战奋斗了四个年头的党政军民的文艺联欢达到了高潮。
解放战争中老区平山的豪迈诗情
上世纪中叶,新中国的开国元勋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离开陕北,东渡黄河,来到西柏坡,铺开解放战争的壮丽画卷,他们奏响的便是一曲气势磅礴、节奏分明、各章节衔接有加的雄壮的大型交响乐。
这一页历史,永远镌刻在滹沱河畔、太行山麓。
毛泽东主席是一位严肃的政治家,一位高超的军事家,但同时是一位浪漫的革命诗人。他在九月会议上提出的“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这首五言四句,韵律协调、节奏铿锵。短短的二十个字,高度概括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和任务,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鼓动性,达到了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它对革命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巨大的鼓舞和推动作用,成为最为雄壮的新中国开国曲。
毛泽东在西柏坡虽然没有留下更多诗作,但他在这里写下的22篇著作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分明是一首首鲜明的激情诗歌力作。革命是理性的事业,诗歌是感性思维的结晶,然而毛泽东却把革命理性思维与诗性思维融为一体。毛泽东的文化修养使他成为同时得益于两种思维并获得成功的典范。诗歌不能推翻旧的统治,然而,诗歌却可以开阔革命者的胸襟,砥砺革命者的意志。
“滹沱河畔与君晤,指点江山气象殊。南指中原屡传捷,石门北望庆新都。”60多年前,一代儒帅陈毅将军在西柏坡满怀豪情地吟诗,品味那充满革命阳刚豪气的诗句,顿觉湖天辽阔。解放战争初始,“延安五老”林伯渠为送战友赴热察和东北,高吟“淡荡秋风鸡尾酒”,“云起遥倾燕北杯”,一派壮行欢乐气氛。年过花甲的谢觉哉也“垂老请缨”“据鞍顾盼”,豪情不让青年。
滹沱河畔柏树苍翠、幽静秀丽的西柏坡村,一代伟人在四合小院、素墙土屋中,指点江山,运筹帷幄,改写了中国的命运。诗人田汉是这样颂扬西柏坡的:“西柏坡头月正寒,运筹茅屋土窗间。不教一敌逃天网,百万雄师夜入关。”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今天,我们读着这样铿锵情深的诗句,想起在太行山中的一个小山村里,一群穿着粗布衣、吃小米饭的人,导演了那么一场伟大的战争,演绎得如此威武雄壮,感天动地,依然会心生敬意,由衷感恩。
“四万万人争解放,铲除封建建神州。”朱德总司令的《寄南征诸将》,既是诗笺,也是进军的动员令。在中国两种命运大决战的解放战争时期,朱德亲临华北前线,指导第一场攻打大城市的石家庄战役。听到胜利的捷报,即赋诗《攻克石门》:“石门封锁太行山,勇士掀开指顾间。尽灭全师收重镇,不叫胡马返秦关。攻坚战术开新面,久困人民动笑颜。我党英雄真辈出,从兹不虑鬓毛斑。”诗中不仅洋溢着对攻坚战胜利的喜悦,而且因看到当年跟随他在战火中锤炼成长的红小鬼,如今都成了统率千军万马、所向披靡的战将,他为“我党英雄真辈出”不胜欣慰。
在解放战争时期,朱德写下20多首诗词。其中,《冀中战况》等诗写出了战争的情景:“河旁堡垒随波涌,塞上烽烟遍地阴。国贼难逃千载骂,义师能奋万人心。”《战局时局》、《寄东北诸将》等诗,描绘了人民战争胜利发展的宏伟气势。
“解放”,一个多么伟大词汇!它曾经像飓风一样刮过神州大地,调动了千军万马的大决战,唤起了亿万群众翻身闹革命。它意味着天翻地覆,对旧制度的颠覆;意味着对社会和精神的重塑。
解放战争,这是一部伟大的战争传奇。在这个我党历史上最辉煌时期,西柏坡,领袖们在战事倥偬中,写下的那些沾满硝烟征尘的经典诗词,感人肺腑,令人激情澎湃。
本土文人的文化传承
1943年深秋10月的山中夜晚,凉意习习。马蹄灯下,平山籍音乐家曹火星还披衣坐在土炕上整理思路。凝视着跳动的灯花,曹火星脑海中突然跳出《解放日报》的一篇社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联想到根据地火热的抗战生活,曹火星不禁心潮澎湃。创作的激情倾泻而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经过几天的创作和修改,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诞生了。正是由于唱出了广大人民的心声,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刚一诞生便传遍大江南北,至今经久不衰。
平山籍老作家杨润身曾编导并参加拍摄了电影《白毛女》,抗战时期,他创作了街头剧有《炕头会》、《一碗饭》、《柿子不让舅舅吃》、《开渠》等,舞台多幕剧有《柴庄穷人翻身》、《山大王》等。这些作品激励着抗战军民的精神斗志,很多战士都是唱着这些歌曲,吟着这些诗作奔赴抗日前线的。
虽然历史过去了好多年,但那艺术的殿堂依然亮丽,在当时文化及其匮乏的时代,当地人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曙光。多少年过去了,虽然这里依然落后,但是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依然鲜亮,这种文化的传承确确实实在这里延续着。
在西柏坡题材的文学创作上,应当首推已故老作家阎涛。他是西柏坡人,在1950年国庆节时就发表了毛主席请西柏坡乡亲看电影的故事,这是西柏坡文学创作的发轫之作。阎涛耗时38年写出了《东行漫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出了两个第一:第一次写出了毛主席在西柏坡的故事,在《人民日报》发表;第一次用长篇纪实文学的形式歌颂毛泽东等当代领袖形象的《东行漫记》,被称为斯诺《西行漫记》的姊妹篇。
上世纪50年代,平山县蛟潭庄阎三妮曾唱红全国,她的民歌来源于生活,高亢、清丽、嘹亮,具有明显的太行特色,她还曾在人民大会堂为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演唱。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河北省文史馆馆员张志平祖籍山东,却是生在河北,长在平山,说一口平山话的“地地道道”平山人。张志平多年潜心研究西柏坡——平山的革命历史,走遍了平山县700多个村庄,访问过许多在平山战斗生活过的革命前辈。不久前,他主创的八集大型文献纪录片《平山记忆》,在中央电视台和河北卫视同时播出后,在全国各地引起强烈反响。作为三部曲的《中山国》,也已经杀青;《移民记忆》已经启动。洋洋洒洒的三部曲,带来的不仅是心灵的震撼,更是对平山历史的全新诠释。
平山县河北梆子剧团“小剧团大主题、小剧团大舞台、小剧团大作为”,两年间排演出两部深受当地群众欢迎,在省内外具有较大知名度的文艺精品河北梆子现代戏《白毛女》与《子弟兵的母亲》,并多次亮相中央电视台的大舞台。其中《白毛女》于2012年荣获河北省第九届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和优秀编剧奖两项大奖,2013年荣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用《白毛女》编剧智全海的话,就是他们坚持走出了一条本土化的路,创新的路,传播正能量的路。
农民作家郝崇书二十余年笔耕不辍,先后出版多部作品。一位普通农家妇女在贫困中坚守理想,用坚强的信念书写红色文学的精神引人关注。
如今,平山大地诗歌创作风起云涌,浪潮澎湃,以平山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平山县网络作家协会主席付金龙率领的诗歌唱和军团,和平山作协副主席、秘书长张凤奇引领的山魂诗社作为两大群体,其创作力量势不可挡。几年前,以唐朝小雨、邢剑君、曹郁、张金发、禾泉为主的“平山诗歌五人行”的推出,在诗坛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目前,唐朝小雨、邢剑君、张金发“平山诗歌三人行”正在酝酿,不久将横空出世。平山诗歌充满希望,且大有希望。
文学,是是活着的宝藏,是乡土最鲜活的记忆,是“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最好诠释。平山一代又一代的文人,用心灵及情感继承、传播、传承,承继先辈们用智慧和勤劳留下来的文化结晶。
❆
作者简介:邢建军,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协会员、河北省美协会员、石家庄市作协理事、平山县作协主席、平山县旅游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