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县与平山县历史上的交往纪事
一
盂县与平山县虽然分属山西与河北两个不同的省份,但同属于太行山区,一个在山左,一个在山右。两县同属滹沱河流域,一个在上游,一个在下游。盂县境内的滹沱河支流黑砚水河,进入平山县后称作险溢河。盂县境内著名的牧马河进入平山县后,称作蒿田河。盂县南部地区的温河,流经阳泉郊区,进入平定县,与桃河、温河合流为绵河,在井陉与甘淘河相汇成冶河,向北进入平山县入滹沱河。可以说,盂县的河流最终都进入了平山县。
1998年的时候,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黑砚水河遗址中,挖掘出土了大量石制品和动物化石碎片,将盂县有人类活动的时期提早到一万年至两三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后被列为当年山西省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成为阳泉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无独有偶,距离黑砚水河遗址直线距离不足5公里的平山县沕沕水景区内,在2009年的时候也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专家命名为“水帘洞遗址”。水帘洞遗址的发现,一度在石家庄引起了极大轰动,并称之为“石家庄先民之家”。
这个水帘洞遗址在险溢河,也就是黑砚水河进入河北之后的称呼。而且沕沕水景区就是盂县与平山的交界。黑砚水河遗址、水帘洞遗址紧紧相邻的这两个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址,同宗同源、同时期、同一文化特征,可以说是太行山、滹沱河流域古人类生存的见证。所以说,盂县人和平山人同族同祖,有共同的血脉。
在夏商周时期,盂县与平山县曾同属冀州、并州。在春秋后期,白狄东迁,鲜虞建立中山国,仇犹氏建立仇犹国。现在的平山县属中山国,仇犹国就在现在的盂县境内。“荀瑶伐中山,取穷鱼之丘”,晋国智伯要进攻中山国,顺便消灭了仇犹国。仇犹国灭亡,就是大家熟知的“智伯献钟”的成语来历。因为仇犹国与中山国同为白狄所建,有共同的敌人晋国。唇亡而齿寒,于是两国和平友好地相处了几十年。后来,两国又都被晋国所灭。可见,平山与盂县历史上曾经唇齿相依。
二
盂县与平山县所在的太行山脉,是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分界,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仇犹国在山脊上修筑了盂县境内最早的长城,用以划分仇犹与中山国的疆域。
北魏时,在牧马水(蒿田河)修筑了白马关。北齐王朝建立后,为了巩固北方边防和防御西部的北周,曾先后在北部和西部多次修筑过长城。其中一条于北齐河清二年(公元563年)修筑,北端起于山西五台县与河北阜平县之间的长城岭,沿晋冀交界地带南去,逾滹沱河,抵娘子关。盂县、平山县、井陉县三县交界的三县垴小寺附近,至今残存有北齐长城,1956年被列为河北省省级文保单位。
盂县、平山交界的这段长城历代多有修葺。到了明代,土木堡之变以后,瓦剌、鞑靼不断兴兵犯边掳掠,这段长城得到了系统重修。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段长城,多是明代修筑。直到清代,这段长城依旧是重要的军事工程,沿线设置有恶石口、清风口、黄安关、沕沕水口、十八盘关、六岭关、瓦岔沟口、马圈口、御枣口、碓窝关、白羊关等众多关卡。
每有兵燹战火,平山与盂县的老百姓都是直接的受害者。唐时穆宗以李寰为忻州刺史,征讨王庭凑。在这次征战中,李寰就是经由伏马关而进入忻州的。北宋名将郭进率兵与辽兵激战于白马关,辽兵大败。之后,北汉遂灭。这是历史上的著名战役。元时,史天倪率兵征讨山西,也经由此关,“徇山西,遂克三关,不浃旬,定四十余寨。”明末,西来的李自成的起义军也由此进入河北。清初,顺治四年,盂县爆发了李化龙起义,起义失败后,部分义军逃到了平山境内。清末,驻守平山的八国联军,攻破长城进入盂县。民国北伐战争时,长城沿线的这一带也是晋奉大战的主战场。
从历史上看,这段长城有时候防备的是从山西向河北的进攻,有时候防备的又是从河北向山西的进犯。而且围绕长城的防守,在盂县与平山发展了众多村落。比方说,在白马关附近,盂县境内有马圈,平山境内有蹅马。而且两边的村民,语言一致,通婚频繁,有些还是同宗同姓。贼寇从河北方向来了,两边的居民就都逃到山西避难。匪兵从山西方向来了,大家又都逃到河北躲藏。可见,平山与盂县历来就有着患难与共的兄弟情谊。
三
盂县与平山县最紧密的联系,是抗战时期成立的盂平县。
1937年11月13日,晋察冀军区宣布成立4个军分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周建屏,政委刘道生,辖盂县、平定(北)、寿阳(北)、阳曲(东)、榆次(北)及平山以东冀西地区。盂县与平山均属四分区。1939年3月,盂县划归二分区管辖。
为适应对敌斗争的需要,1942年8月,平山县蛟谭庄、合河口、营里三个区与盂县县城以北,龙华河以东(主要包括牛村、洞沟、东关头以北,盂县城至上社、下社、独子口以东)的地区合并,组成盂平县。盂平县辖7个区,平山境内是一、二、三区,在盂县境内的是四、五、六、七4个区。
1945年8月25日,盂县县城解放,8月27日盂平县、盂阳县党政机关迁回盂县城,数日后撤销两县,恢复盂县建置。盂平县历时3年时间。在3年的时间里,盂平县军民团结一心、齐心协力、并肩战斗,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国家和人民利益,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同仇敌忾的英雄赞歌。
1943年10月30日,《晋察冀日报》报道,盂平县民兵在部队掩护下,打了一场漂亮的“天雷”战。事先埋伏在山崖上的民兵把用长绳系好的地雷从空中抛下,炸死炸伤日伪军28人,缴获大量物品,我无一损伤。11月18日,《晋察冀日报》报道,盂平县一、二、三区民兵先后爆炸地雷155颗,毙伤俘日伪军377人。12月中旬,盂平民兵、游击队5天用地雷炸死炸伤日军300余人。1944年6月,盂平县四区民兵游击队为粉碎敌在御枣口修筑堡垒的企图,一个月内主动出击小股敌伪36次,毙伤敌37人。8月上旬,10天内,盂平民兵作战8次,爆炸9次、毙伤俘日伪军32人。
1944年4月1日至10日,盂平县开展“周二运动突击旬”,推动全县大生产运动迅速发展。11月23日,《晋察冀日报》报道,盂平“无人区”后东山通过大生产增产粮食一万石,比上年增产50%,增产蔬菜15万斤,80%的群众实现了自给。在第一届、第二届晋察冀边区群英会上,盂平县涌现出了英雄模范王海、张志平、董春荣、郑秀花、姬纪海、刘仙鹤、张义先、梁春莲、崔维印、赵贵、王直玉、韩福生、杨杰等人。
解放战争中,盂县人民和平山人民一道,为支援解放太原战役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与贡献。盂县至今生活有很多平山籍的革命战士,平山也有很多盂县籍的战士。
盂县与平山县在民俗、民居、饮食等传统文化上有很多的相似性。比方说,民间均有很多有关刘秀的传说,两地居民均有崇祀藏山大王、苍岩圣母、五龙圣母的习俗。在盂县三尖山每年的庙会上,均有来自平山上下瓦岔一带的武术社火表演。在很多人的记忆当中,两地直到上世纪末,还有非常频繁的民间贸易往来。盂县的煤炭、瓷器、铁器,平山的小麦、棉花、棉布、核桃、柿子等是主要的贸易交换商品。随着频繁的贸易往来,明清时两地之间人口的迁徙也非常密集。山西著名的文化名人王珻,其祖上在明初由平山车道岭迁居来盂。盂县南关的柳锦在明代时曾任平山县知县。在咸丰版《平山县志》中,“柳锦,山西盂县人,崇祯八年由岁贡选授平山知县,性刚烈,剔除奸弊,宵小为之敛迹。重修学宫,整饬文教,多士奋兴。”盂县十八盘的宋代摩崖石刻上记录的功德主中,很多来自平山。平山县的猴刎村、四里铺、九里铺、大柳树等许多村庄在清朝时属盂县。平山的下口、小觉、古月、温塘、杨家桥等乡镇,有很多祖上来自盂县的居民,他们的语言、生活习惯几乎与盂县人难以区分。1992年3月,盂县与平山县缔结为友好县。盂县与平山县人缘相亲,文缘相通,人文交往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