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历史掌故】两千多年前的平山事儿(上)
前记
平山县的西柏坡是耳熟能详的名字,大多数人能随口说出一串这里的革命历史:毛主席在这里指挥解放了全中国,在这里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在这里提出了“两个务必”……
也许你听说过平山还有个千年古城遗址----中山国古城遗址。那你可了解,这个古国建在那年那朝那地?这个国家有多大?他是由谁建立的?那些年都发生过什么?本文整理了一些文献资料,用通俗易懂的讲述,以四篇文章,借四位国君,把你带到战国时期的平山,感受古韵平山。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各方势力攻伐激烈,春秋时代初期有一百四十多家诸侯,经过三百六十多年的残酷竞争和兼并,到战国初期只剩下二十余家,其中最为强大的是秦,齐,楚,燕,韩,赵,魏,即“战国七雄”,称万乘之国。
我们的故事主角是一个国力仅次于七雄的千乘之国---中山国。他在史书中屡屡闪现在不同国家的传记里,引起了无数史学家的兴趣,尝试揭秘却不得果,曾一度被称之为“神秘王国”。
上世纪70年代,平山县三汲乡发现了中山国王墓,在随后的考古挖掘中出土19000余件文物,其中不乏精美绝伦、珍贵异常的国宝级文物,通过解读青铜器身上的铭文,还原了部分历史真相,揭开了其神秘面纱。
第一章
桓公败而后勇,复国中山
距今2400多年前,大约公元前408年,中山国国君武公去世,年幼的桓公成为新的君王。此时,魏国国界稳定,国富兵强,便想开疆扩土,把目标放在了国力弱小,新君初立的中山国。但是,中山国与魏国之间还隔着赵国,赵国的国君赵烈侯即位不久,年龄也就是13岁左右。魏国有个叫翟角的谋士给魏文侯出谋划策,欺骗年幼的赵烈侯,说“出兵者魏也,得地者赵也”,就是说魏国把中山国打败,土地送给赵国,年少的赵烈侯相信了魏国的话,借道魏兵。魏国派出大将乐羊、吴起,带领大军,经过三年的苦战,最终占领了中山国都顾城。年幼的桓公在残存将士的拼死护卫下,逃进了平山西部的太行深山中,这里也是中山国早期的聚集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经此灭国劫难,年幼的桓公迅速成熟了起来,深刻反思了过去的错误,分析灭国原因,立下复国誓言。在自然条件艰苦的太行山区渔耕狩猎,安寨扎营,归拢流亡国人。经过20余年的励精图治,积蓄力量,在与魏国和其他敌对势力不断的抗衡周旋中浴火重生。公元前380年左右,年富力强的桓公趁着赵、魏战争的两败俱伤,在齐国的支持下,带领军队沿滹沱河北岸顺流而下,最终选定了今天的平山县三汲乡建城复国。新建成的国都灵寿城背靠东、西灵山,南临宽广水急的滹沱河,西退可入太行山,东进有广袤的沃土平原。整个都城由北向南地势逐渐走低,在都城北部的东西灵山中间有一座天然的湖泊,湖泊中的水从都城的东、北、西三面绕城流入南部的滹沱河,形成天然的城池屏障,易守难攻。在从都城的选址看,当时的桓公已经具备了卓越的军事眼光和战略头脑。
古中山国都城复原沙盘
复兴后的中山国在桓公的精心治理下,国力日渐强盛,这却引起了赵国的坐立不安,赵国把中山国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因为中山国的国土位置刚好把赵国南北两部分领土分割开,成为了赵国的“心腹之患”,想趁中山立足未稳,消灭于萌芽之中。在公元前377年,赵国从南路进攻中山,不想大败而归。于是第二年,又联合燕国,一南一北夹击中山,企图以强大的军力碾压,一举吞并。却没有想到,复国仅仅四年的中山国,已经具备了强大的军事力量,依靠易守难攻的城池和顽强的抵抗,险胜两国联军。
此战虽然中山战胜,却凶险之极。战后,桓公在加强军队建设的同时,开始效仿其他强国,在国界的西北部,沿河流和山边修建长城,并在河流交汇处和险要山口筑城扼守,将军事重镇、关城、隘口结合起来,沿线设立烽燧和屯戍聚落,互为犄角,构成完备的防御体系,用来防备虎视眈眈的燕、赵两国。
中山国修筑长城一方面加强了边境的守卫力量,另一方面在修筑长城的同时,对道路和关隘也进行了维修加固,为百姓的生活和商贸提供了便利。但长城的修筑也给中山国带来极大的负担,消耗了大量人力和财力,为中山国最终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第二章
成公继往开来,兴盛中山
桓公复国后,主政近四十年,史书记载其“身勤社稷”、“忧劳邦家”,是一名有为的君主。成公继位后,延续了桓公的治国方略。两代君王关注民生,减轻农民负担,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牧业生产,解决了老百姓的温饱问题;修路建桥,交通道路便利,促进了与各国之间的贸易活动;重视手工业,培养了一大批有着高超技艺的工人,制造出精美绝伦的器物,酿制的美酒闻名天下。中山国在他的治理下呈现出繁华盛世气象。
中山美酒
1977年,考古队发掘中山王厝墓,发现有两个装有液体的铜壶,外形为一扁一圆,两壶都有子母口及咬合很紧的铜盖,密封完好。将这两个壶生锈的密封盖打开后,发现壶中有液体,一种青翠透明似现在的竹叶青,另一种呈黛绿色,酒香扑鼻。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液体酒,真正的千年陈酿!
中山国出土的千年美酒
故宫博物院委托北京市发酵工业研究所对壶中的液体进行鉴定。扁形壶中的液体呈浅翡翠绿色,透明,有很多像泥土状的棕色沉淀物,壶底有少量铜锈块,壶中有一块直径大约 5厘米呈扁椭圆形鸭蛋状的固状物,推测人为加进去的,作为药材或香源在酒中进行浸渍泡制。圆壶中的液体呈黛绿色,发暗,不太透明,壶底有很多沉淀物。根据化验结果,判定该液体为奶汁或谷物酿造的酒,有些专家认为是一种配制酒。这两壶酒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酒,它不仅为研究中山国酿酒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也为研究当时的用酒制度提供了宝贵材料。这两壶酒在地下深埋两千多年,仍能散发出浓郁的酒香,足以说明当时中山国造酒业之发达和制酒技术之高超。
中山国的酒自古就享有盛誉, 许多同酒有关的历史记载或神话传说都与中山发生或多或少的联系,西晋左思曾在《魏都赋》中赞叹道“醇酎中山,沉湎千日”。见著古籍有代表性的是晋人干宝在《搜神记》中所写“中山千日酒”的故事和明朝刘基在《郁离子》记载的“鲁人窃糟为酒”的故事。
《搜神记》译文:狄希,是中山国人。他会酿造一种“千日酒”,喝了这种酒会醉上千日。当时州里有个人姓刘,名玄石,喜欢喝酒,便去狄希那儿要酒喝。狄希说:“我的酒发酵了,但还没稳定,不敢给您喝。”刘玄石说:“就是还没有熟,姑且先给我一杯,可以吗?”狄希听了这话,不免给他喝了。他喝完后又要求说:“妙啊!请再给我一杯。”狄希说:“你暂且回去吧,请改日再来,就这一杯,已经可以让你睡上一千天了。”刘玄石只得告别,似乎因为遭到拒绝还有点惭愧的脸色。他回到家中,便醉得死了过去。家里人没有怀疑他的死,所以哭着将他埋葬了。过了三年,狄希寻思道:“刘玄石的酒一定醒了,应该去问候他。”不久他就去刘家,说道:“玄石在家吗?”刘家的人都对这问话感到奇怪,便说:“玄石死了以后,丧服都因三年满期而卸除了。”狄希惊讶地说:“那酒美极了,能让他醉睡一千日,今天该醒了。”于是他就叫刘家的人去挖坟开棺看看。只见坟上雾气冲天,就叫人挖开坟。正好看见刘玄石睁开眼睛,张开嘴巴,拖长了声音在说:“醉得我好痛快啊!”他便问狄希说:“你搞了什么东西,使我喝了一杯就酩酊大醉,到今天才醒?太阳多高了?”坟边的人都笑他,却不小心被他的酒气冲入鼻中,结果也都醉睡了三个月。
《郁离子》译文:有位喜好佛学的客人,每次和人谈论道理时,一定认为自己的说法超过别人,得意扬扬认为自己有十分独到的见解。郁离子对那名客人说:“以前鲁国人不会酿酒,
只有中山国的人善于酿造千日之酒。鲁国人向他们请教酒方,但没得到。有个鲁国人到中山国当官,住宿在酒店,拿了店家的酒糟,回到鲁国,用鲁国的酒浸泡,然后对人说:‘这是中山国的酒。’鲁国人喝了,也认为是中山国的酒。一日,那酒店的主人来访,听说有本国的酒,要来喝看看,吐了出来笑道:‘这是用我家的酒糟泡出来的漕汁啊!’现在您是可以用所学的佛理向我炫耀;但我恐怕真佛会笑您不过是偷拿了他的一些糟粕罢了。
这两个故事虽然夸张,却从侧面反映了中山国的美酒确实有很高的声誉。
引水围鄗
大约公元前350年,桓公去世,成公即位。这时的中山国国库殷实、兵强马壮,外交上与燕、齐结好,在和赵国的抗争中,得到了齐国的长期支持。公元前332年,齐国和魏国联合进攻赵国,成公决定借此良机收复失地---鄗(位于今天的藁城境内),鄗位于古槐水北岸,是赵国和中山国相争的战略要地,原为中山所有,后相继被魏、赵国占领。成公的军队采取水攻之法,引槐水灌淹鄗邑,围城数日,赵国震惊,却因抵抗齐魏联军,无法支援鄗邑,赵国守军只能龟缩在城内,被赵国国君及其后人引为奇耻大辱。这就是史书中记载的“引水围鄗”事件。赵国也采用了水攻之法,掘开黄河,水淹齐魏联军,齐魏被迫撤军,中山成公见事不可为,无奈之下放弃了占领鄗的军事行动。“引水围鄗”这一军事行动,从战术和时机上选的极好,最终还是时运不济失败了,在《史记》中这样记载赵国对这次战斗的反思:“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说明赵国也认为这次胜利很侥幸,归结为上天庇护。这次战役引发的后果十分严重,直接激化了赵国和中山的矛盾,成为了30年余后,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强国雄兵后,首先消灭中山的导火索。总的来说,中山国这次的军事行动既没有从根本上打击赵国,反而引火烧身,树一强敌,得不偿失。
参考资料:《鲜虞中山国史》《战国中山国史话》《战国中山国灵寿城》《左传·战国策》 平山县中山古城王陵陈列馆 网络资料
(张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