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平山发布-pingshanxian.com!
loading
立即发布信息
    平山发布-pingshanxian.com > 热点资讯 > 平山资讯 >  《白毛女》原型是河北省平山县的左双

    《白毛女》原型是河北省平山县的左双

    时间:2024-11-20 13:10:19  编辑:佚名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149次   【】【】【网站投稿
    《白毛女》原型是河北省平山县的左双20世纪30年代,河北平山、阜平县一带一直有“白毛仙姑”的传说。那里的山区农村,人们习惯于在路边建一个类似小房屋的设施,里面供奉一个神灵

    《白毛女》原型是河北省平山县的左双

    20世纪30年代,河北平山、阜平县一带一直有“白毛仙姑”的传说。那里的山区农村,人们习惯于在路边建一个类似小房屋的设施,里面供奉一个神灵,并在神灵前放些水果、馒头、糕点作为贡品,乞求神仙保佑给自家带来好运。某个地方有老百姓发现白天放在神灵前的贡品第二天不见了,感到奇怪,便深夜守候,半夜看见有满头白发的女人出现并把贡品拿走,真以为是神仙显灵了,于是“白毛仙姑”的传说不胫而走。

    安庆八县哪个县最有钱_安徽四个县撤县建市_平山县

    1940年,河北省平山县宅北乡的北滚龙沟村和南滚龙沟村的二庄,迎来了《晋察冀日报》(《人民日报》的前身)的进驻。报社有位名叫李满天(笔名:林漫)的记者根据在当地听到的传说,撰写了报告文学《白毛仙姑》刊登在《晋察冀日报》上,报刊通过山西的五台山送达当时的革命圣地——延安。

    处于中国革命中心的延安云集了当时国内众多的知识分子和文艺骨干,大家对《白毛仙姑》的故事很感兴趣。作者李满天也深受这个题材感动,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反复修改,写成一篇一万多字的小说《白毛女人》。1944年的秋天,李满天委托到延安的交通员将小说《白毛女人》交给时任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的周扬。巧合的是,在这之前的5月份,已有人对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白毛仙姑》的故事进行过艺术创作,写成了戏曲脚本,向周扬做过详细的汇报。

    周扬认为《白毛仙姑》的故事富有宣传作用,很适合改写为歌剧,为党的“七大”献礼。于是,吩咐贺敬之、丁毅执笔等有关人员依据《白毛仙姑》这一传奇故事完成剧本创作,排练歌剧《白毛女》,为共产党即将召开的“七大”献礼。

    1945年4月28日,歌剧《白毛女》首次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演出。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和“七大”代表以及社会名流共一千多人观看演出,受到一致好评,《中共中央机关报》连连发表赞扬文章。《白毛女》延安首演成功后,接着又公演了30多场,场场爆满,轰动了整个延安城。

    1947年,由于中国革命战争的需要,党中央需要从延安向华北转移。当时的刘少奇请示毛泽东到哪里去?毛主席微笑着说:“你们到白毛女的故乡去吧。”刘少奇一行来到晋察冀边区所在地阜平县城南庄以及后来到达西柏坡,都先后几次问有关人员:白毛女的故乡在哪里?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率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东渡黄河,毛泽东再次向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们就要到白毛女的故乡去了!白毛女的故事是从平山县传出去的事实无庸置疑。

    1949年5月北平解放后,中共中央责成电影局东北电影制片厂,将歌剧《白毛女》改编成电影,编导水华、王滨特意邀请平山籍作家杨润身加盟。1951年中秋节,电影《白毛女》在全国25个大城市,155家电影院同时上演,一天观众竟达478000人之多,《白毛女》的故事在全国已是家喻户晓。

    1951年,歌剧《白毛女》第一次被中国青年文工团带出国门,赴苏联和东欧等十几个国家巡回演出。在国际上用歌剧的形式讲述中国劳动妇女的故事、展示中国妇女勇敢刚毅的性格特征,把中国故事的独特之美呈现在国际友人的面前,受到极大的欢迎。

    歌剧《白毛女》在国内外获得巨大演出成功后,同名电影、京剧、连环画、芭蕾舞剧也相继问世,在近80年的岁月里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足见《白毛女》的艺术感染力是多么强大。它为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和国际文化艺术的交流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一成就在世界文艺史上极为罕见!

    上世纪60年代末,芭蕾舞剧《白毛女》的电影在全国放映。优美的旋律配以步履轻盈的芭蕾舞姿,把跌宕起伏的故事演绎得惟妙惟肖。不但生动地表达了剧情,还在激发观众“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的情感方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白毛女》的故事从上世纪40年代初传到延安,如今问世已经80多年了。由于故事生动感人,深受各个阶层的人们喜爱。无论是从它产生的教育或文化经济价值来看,都是其它作品望尘莫及的。

    任何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都会受一定的原型启发,绝不可能是空穴来风,风靡全国的艺术作品《白毛女》也不例外。在这伟大成就的背后,我们都不应该忘记《白毛女》故事的原型。没有她的悲惨故事作为素材,也就难以造就中国文化艺术的辉煌。

    《白毛女》的故事是根据发生在平山、阜平一带的传说改编的文艺作品。那么,白毛女的故乡具体在哪里?有学者把电影《白毛女》拍摄之地认定为“白毛女”的故乡是没有说服力的。

    既然是传说,一定会有原型的存在。那么,故事主人翁的原型是谁?学术界并没有举行过类似的探讨。

    其实,在平山县与阜平县交界之处南滚龙沟村的二庄确实有一位类似《白毛女》的人物存在,她就是十九世纪末出生的、因被地主逼债逃进深山、并在山洞生下一个婴儿的妇女——左双。左双就是《白毛女》的原型!

    安徽四个县撤县建市_平山县_安庆八县哪个县最有钱

    平山县宅北乡滚龙沟村史展室中左双的照片,左双大概在1977年80岁的时候去世。

    那么,几十年来为什么没有人站出来指认左双就是《白毛女》的原型呢?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道理并不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没有文化的农民所能理解的。歌剧、电影、芭蕾舞剧《白毛女》中许多情节都是经过多次艺术加工、创造想象的产物。把现实中的人物原型与经过艺术加工的人物相比较,很难找到其完全吻合之处。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当代有知识文化层次的人做些抽丝剥茧的工作,还原那段逝去岁月的本来面目。

    据滚龙沟村的老人说:左双出生在灵寿县宅头乡苏家庄村,后来嫁到平山县宅北乡会口村的赵家。由于欠了地主的债无法偿还,因被逼债,全家逃离会口村,躲进滚龙沟村西部五公里之远的山洞内,靠垦荒为生。当时左双已怀有身孕,并在山洞内产下一个婴儿(男孩)。这个细节与电影《白毛女》中的细节相吻合。山脚下有个名叫石片坡的小庄,距离山洞仅有三公里,传说“白毛仙姑”偷拿贡品的故事或许就发生在这里。

    左双一共生有三个男孩:大儿子取名赵荣、老二赵义,在山洞里出生的是老三——赵林。只有大儿子赵荣结婚成家,并生有一个儿子赵兵海。左双的孙子赵兵海于2010年去世,但留下两个儿子在石家庄生活。老二赵义早就去世了,老三赵林成年后在山西服兵役,解放初期因为负伤回到石家庄治疗,医治无效而去世。依据这一线索,赵林大约是1930年左右在山洞里出生的,据此推断,左双逃进深山的时间大约在1930年前后。

    安徽四个县撤县建市_安庆八县哪个县最有钱_平山县

    左双当年在这个山洞里居住生活,洞前有一块指示牌。

    当时左双是一家逃进深山的,否则,无成人照顾,在山洞里产下婴儿存活的可能性极小。听老人们说:当年左双下山接泉水都要抱着孩子,担心被狼叼走。左双的重孙也对笔者讲:听家里人说过,老奶奶(左双)在山洞附近干活,听不到小孩的哭声就会担心是不是被狼叼走了。山洞南侧100多米的地方有一块坡地,适合种些庄稼,或许这就是左双一家勉强维持生命的一点依靠。

    据老人们说,《晋察冀日报》社的印刷厂进驻滚龙沟的山上,距离左双栖身的山洞仅有一公里远,左双的大儿子赵荣便一直给八路军喂马。日本鬼子来了以后,左双的丈夫被日本鬼子抓走杀害了。

    解放后,左双一家被接到山下南滚龙沟村的二庄落户,分上了田地,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左双感恩共产党和八路军救了她,在集体劳动中非常积极,为多交公粮,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多次被选为劳动模范。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全国掀起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更是忘我地劳动,以自己的行动报答党的恩情。

    1973—1976年,左双当年在山上的栖身之地,成为阶级斗争中教育年轻人的活教材,成批的学生到这里接受教育。左双每次都拄着拐杖(时年80岁)上山,为下一代讲解党的救命之恩。为此,她在洞壁上写下了“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等感恩的话语。

    上世纪九十年代,滚龙沟村借助当地风景如画的优美环境搞旅游开发。当年左双一家栖身之地的山洞成为一个旅游景点,名为——左双洞。并在洞前立有一块简介牌,介绍了左双一家因不堪忍受地主的压迫举家讨饭流落此地,靠垦荒为生的情况。

    安徽四个县撤县建市_平山县_安庆八县哪个县最有钱

    上世纪90年代立在左双洞前的文字介绍牌,她出生在灵寿县宅头乡苏家庄,嫁到平山县宅北乡会口村的赵家。滚龙沟村的二庄有左双的堂妹,现有外甥健在。

    我们结合上世纪30年代左双因地主逼债逃往深山的经历以及地点(平山县与阜平县交界处);再结合滚龙沟村有老人说,电影《白毛女》作者之一的杨润身曾在1970年来到滚龙沟,他亲自听杨润身说过“左双是白毛女的化身”这一事实,完全可以认定,《白毛女》的原型就是河北平山县南滚龙沟二庄的那位饱受旧社会地主压迫的妇女——左双!

    今天,如果我们不对左双那段悲惨生活经历的素材进行挖掘,并与《白毛女》的故事进行比较、推论,找出符合逻辑的相似之处,确定其原型,真相很可能将永远封存在历史长河之中而无人知晓。

    左双是千百万中国劳动妇女勤劳、勇敢的典型代表,尽管左双老人已经在1977年离开了人间,但是,她那种不畏艰难、对新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共产党感恩的高尚情怀,将会随着以她为原型创作的文艺作品——《白毛女》永远在人世间流传。

    (作者周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