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平山发布-pingshanxian.com!
loading
立即发布信息
    平山发布-pingshanxian.com > 热点资讯 > 平山资讯 >  “永不磨灭的精神·白求恩红色地标巡礼”——唐县:薪火相传续写“医”路芳华

    “永不磨灭的精神·白求恩红色地标巡礼”——唐县:薪火相传续写“医”路芳华

    时间:2024-11-24 14:08:44  编辑:佚名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162次   【】【】【网站投稿
    时空交汇点唐县葛公村白求恩学校导引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骨科主任步建立“应当明确,在我们这里建立卫生学校是必要的。这和办军校、党校同样重要。但必须要有能胜任训练工作的教员

    惠东县平山_县平山镇原党委书记张亚彬简历_平山县

    时空交汇点

    唐县葛公村白求恩学校

    导引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骨科主任步建立

    “应当明确,在我们这里建立卫生学校是必要的。这和办军校、党校同样重要。但必须要有能胜任训练工作的教员,有教学计划,有教材,有实习医院。”

    ——白求恩

    “太行老区山高路险,群众居住比较分散,定期上门巡医问诊不能完全满足群众的就医需求,我们还要想办法加强当地的医疗力量。”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骨科主任步建立

    唐河两岸,青山绿树,沿岸的百里画廊已成为北方的鱼米之乡,山脚下的葛公村若隐若现。位于这里的白求恩学校旧址,是我们此次红色地标巡礼活动的第八站。

    这些年,由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组建的白求恩医疗队,数次来到唐县巡诊、义诊、带教,他们沿着白求恩的足迹,救死扶伤、传承薪火,为当地培养出一支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也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百姓“家门口”。

    记忆

    白求恩曾在这里创办卫生学校

    唐县葛公村,作为白求恩医疗队的队员,步建立不知来过多少次。而在援华抗战期间,白求恩在此度过了11个月,他曾在这里抢救伤员、创办卫生学校、培养医疗人才……

    1939年9月18日,白求恩倡议并创办的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在河北省唐县牛眼沟村正式成立,12月底,学校在反扫荡行动中被迫转移至葛公村。白求恩逝世后,为了纪念他,晋察冀军区决定将该校命名为“白求恩学校”。

    惠东县平山_平山县_县平山镇原党委书记张亚彬简历

    位于保定唐县葛公村的白求恩学校 供图/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这间小小的学校看似并不起眼,却承载了非凡的意义:它见证了白求恩在这里救死扶伤、传道授业,也是白求恩简朴生活和高尚道德情操的真实写照。

    跟随着红色地标巡礼活动讲解员邵辉的脚步,我们参观了白求恩工作过的手术室、解剖实习室、换药室、教室,泛黄的桌椅和煤油灯,再现了他当时的工作环境。

    他先后编写多种医疗卫生教材

    在图片展示区,一幅白求恩在院子里打字的图片,颇为引人注目,照片上的他,正赤着上身,奋笔疾书……

    “当时,由于日军封锁,边区不仅缺医少药,更缺少教材,白求恩便自己动手编写教材。8月的天气,骄阳似火,室内闷热,白求恩便让勤务员何自新将桌子抬到室外,脱掉上衣,冒着酷暑赤背写作。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先后编写了《战伤治疗技术》《战地救护须知》《初步疗伤》《战地外科组织治疗方案》《消毒十三步》等多种医疗卫生教材。”邵辉介绍。

    每次来到这里,置身于白求恩当时所处的环境中,步建立总是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仿佛看到了白求恩在这里为学生们授课、在骄阳下编写教材时的样子:他耐心地教给医务人员怎样持手术刀,怎样止血、结扎、缝合,每一步都具体明白……

    据了解,白求恩学校在抗战期间举办了30多期培训班,入校学员1500余人,毕业学员1300多人。抗日战争时期,他们走上战场,边战斗、边教学,成为八路军和人民群众信赖的白衣战士。

    传承

    为老区培养出“带不走的医疗队”

    2006年,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抽调专家组建白求恩医疗队。在白求恩战斗、工作过的地方义诊、巡诊、带教,是医疗队多年以来保持的传统。

    而多年的巡诊经历,也让包括步建立在内的医疗队骨干得出了一个共同结论:乡村依然是当下最缺医少药的地方。

    县平山镇原党委书记张亚彬简历_惠东县平山_平山县

    步建立在唐县为群众义诊 摄/河青新闻网记者巩贤涛

    为了真正解决当地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从2007年5月开始,白求恩医疗队对医疗帮扶形式进行拓展,制定了偏远贫困地区医务人员免费进修、远程医疗咨询等技术帮带实施计划,先后与河北、山西100多家医疗机构建立“医疗联合体”,帮带医疗骨干上万人。

    平山县人民医院肿瘤科医生赵二飞就是受益人之一。2024年3月,医疗队在该院帮带期间,感到肿瘤科手术方式比较传统,便安排科室医生赵二飞到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进修。经过4个月学习,赵二飞的技术水平明显提高。“这次进修很有收获,我回去以后会把军队医院的先进诊疗技术和同事们分享,还要推广到县周边的几所卫生院,造福更多群众。”赵二飞说。

    走遍大山深处的仓库哨所,穿行在革命老区的田间村口,多年来,医疗队的足迹遍及河北、山西两省太行老区50多个县、400多个乡镇,累计行程10万多公里,为老区培养出“带不走的医疗队”。

    弘扬

    将仁心仁术根植于燕赵大地

    与其“输血”不如“造血”。如今,一支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已遍布我省每一个受援地。他们不仅为当地带去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医疗技术,还通过“传帮带”等方式授人以渔。

    2024年8月的一天,一台高难度的手术——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正在正定县人民医院手术室紧张地进行。河北省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张隆一边操作,一边向围观的学习医生们讲解每个步骤的关键所在。1小时后,患者顺利返回病房,曾经困扰他多时的病痛,得到了缓解。

    同年,同样作为骨科专家的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骨科学科副主任刘长城,常常往返于石家庄和张家口之间。自从在当地成立名医工作站,周六就成了他最忙碌的日子。上午,他和团队在病房里查房,随后在门诊出诊;利用中午时间,他们与当地医生讨论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下午,他们会全身心投入到手术室的工作。

    为了让更多患者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诊疗服务,近年来,我省通过健康扶贫、分级诊疗、远程医疗服务、构建紧密型医联体等一系列举措,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

    如今,越来越多的医生选择“走下去”,他们倾囊相授,用知识和技术搭建起桥梁,提升了当地的医疗水平,也将仁心仁术深深根植在了广袤的燕赵大地。

    记者手记

    弦歌不辍谱写医学新篇

    医学领域学海无涯,白求恩犹如一位耕耘者,在太行山区撒下知识的种子,因为他明白,培养出更多好医生与诊治好更多病人同样重要。

    不容忘却的纪念,来自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会改变的渴求:每一位患者,都希望遇到一位像白求恩一样的医生;每一名医生,都希望遇到一位像白求恩一样的师者。正因如此,白求恩精神始终伴随着时代的脚步前进,展现出强大的感召力。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一代代医者将白求恩精神根植于心,他们或服务乡村,或扎根基层,或传道授业,或桃李盈门,留下的不仅是知识和技术,还有作为医者行医救人、无私奉献的职业信仰。也正是在这一次次的传承与创新中,医疗卫生事业得以长足发展,并不断迸发出更强大的活力!

    文/河青新闻网记者李瑶 通讯员陈江文、张彬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