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平山北冶
2021年9月至2022年8月,笔者有幸参加中央和国家机关第24批青年支教帮扶队,来到河北省平山县北冶乡,来到这片革命先辈们曾经奋斗过的土地,学习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笔者由衷地感受到这片红色的英雄的土地蕴含的伟大精神和巨大能量——这里是“两个务必”的诞生地,是毛泽东主席带领党中央“进京赶考”的出发地;这里走出了战功赫赫的“平山团”,走出了“满门忠烈、毁家纾难”的栗氏革命大家庭,走出了闻名全国的“子弟兵母亲”戎冠秀……一年的支教工作结束后,笔者心中依然久久无法平静,于是写下这篇文字,希望英雄的北冶、老区的平山能够让更多人了解、走近。
“北方兴国”“抗日模范县”平山
平山县位于河北省西部、太行山东麓、滹沱河上游,距石家庄40公里、北京300公里。巍巍太行的崇山峻岭间,磅礴滹沱的蜿蜒水湾里,孕育了灵山秀水的平山,孕育了英雄辈出的平山。
平山建党历史悠久。1927年大革命时期,平山就有了共产党员栗再温。栗再温,又名栗志周,1908年生,平山县北冶乡杜家庄南沟村人。在北平求学期间,他积极投身李大钊领导的3次学生示威游行。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李大钊在北京英勇就义。就在中国革命处于危急时刻,栗再温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平山县第一个党员。他是平山党组织的早期创始人之一,也是平山人民参加革命的引路人。1931年底,平山第一个党支部在霍宾台村建立,书记为李法庄;1932年夏,中共平山县委员会成立。20世纪30年代,平山党员数量迅速增长,各级党组织陆续建立健全。1935年,全县就有党支部70个,发展的党员数量达700余人,占到了当时华北地区共产党员的七分之一。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不久,平山县正式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这一年,红军游击队也在平山组建。这支队伍一成立就迅速壮大起来,为策应红军主力北上抗日和东渡黄河作战,提供了有力保障。晋察冀革命根据地的党、政、军首脑机关,战斗在平山,生活在平山,先后长达3年多之久。平山因为革命成果丰硕,在当时获得了“北方兴国”的赞誉,并为后来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奠定了坚实基础。
1937年10月3日,为适应抗战形势需要,八路军120师359旅派出工作团进行扩军征兵。平山的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率先报名参军,仅用一个月零3天时间,就有1500多名有志爱国青年报名参军,组建了威名远扬的“平山团”(即718团),并成为了359旅的主力团。平山团组建不久就开赴前线,在山西崞县首战告捷,将来犯日军悉数歼灭,缴获大批战利品,有力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平山团南征北战,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牺牲。为捍卫“平山团的旗帜绝不能倒”的荣誉,平山人民提出了“平山团绝不减员”的口号,人民群众踊跃参军,兵员补充源源不断。全面抗战期间,平山县只有人口23万,但参军抗战的青壮年就达到12,065名,很多人还为革命光荣牺牲,仅统计在册的烈士就有5105人。1939年5月,聂荣臻为表彰平山团英勇无畏、战功彪炳,嘉勉其为“捍卫民族、捍卫边区和捍卫家乡的优秀的平山子弟兵”。这是“子弟兵”的称呼首次出现,后广泛用于称呼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
平山县西柏坡被周恩来称为党中央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在这里开展了一系列影响中国命运的大事——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奠定新中国成立基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擘画新中国未来发展和建设,平山县西柏坡成为孕育新中国的摇篮。
毛泽东和平山的渊源很深。1938年9月,他在抗大演讲期间,偶然遇到了曾担任平山县委书记的曹慕尧,了解到平山当地党的活动、群众条件、自然环境等情况。平山团奉命卫戍延安、垦荒南泥湾功绩卓越,也曾让毛泽东多次亲切接见,“白毛女”的故事更是让平山家喻户晓。转战陕北期间,刘少奇、朱德率领中央工委赴晋察冀根据地开展工作,在思考中共中央新的驻地时,刘少奇想起离开陕北前毛泽东的嘱托:“你们到白毛女的故乡去吧!”经过反复思考,再加上对平山的熟悉,毛泽东自然而然地把平山介绍给了刘少奇,作为党中央转移驻地的重要备选。
“满门忠烈”的栗氏革命大家庭
1934年底,栗再温回到故乡南沟村。南沟村当时是只有几户人家的偏远小山村,在栗再温的动员发展下,后走出了10多个共产党员。栗再温的家成为了当时平山革命的中心,被国民党称为“共产党的窝子”。
1935年,平山游击队成立,对外号称红军抗日先遣队第108支队,栗再温任政委。游击队成立以来的第一场胜利是1935年9月的北冶乡木盘村分粮。游击队从木盘村的地主家没收了800多石粮食,分给了贫苦农民,当时来平山指导工作的中共中央北方局特派员李华生在回忆录中写道:“木盘村分粮震动了全县,老百姓都知道,西边山里有了共产党、有了红军,‘分粮吃大户’的口号深入人心。”“木盘村分粮也震动了国民党反动派,山西阎锡山的《晋阳日报》报道说,平山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已由‘癣疥之疾’变成了‘心腹大患’。”
1937年秋,为适应抗战形势需要,王震率领120师359旅到平山征兵,栗再温带领平山县委和冀西特委全力支持,大力宣传动员,将他的两个侄子栗政通、栗政民送去参军,此时,距他另一个侄子栗政清被捕牺牲还不足一年。栗再温的三哥栗建周,则卖了自己的药铺,参加了八路军征军工作团。
截至1949年,栗家共有15人成为共产党员、27人入伍,被誉为“满门忠烈,举家革命”。栗再温、栗政通、栗政清被称为“栗氏三烈士”。栗政通,1923年出生,1937年入伍参加抗日战争,参加了百团大战以及延安保卫战。1949年,他在陕西眉县进行战斗时壮烈牺牲,年仅26岁。2001年,栗战书在《寸心的表白——缅怀叔父栗政通烈士》中写道:“作为您的晚辈,侄儿也将以战士的心与您相会——共产党人是刚强的,共产党人是勇敢的,共产党人是无畏的,共产党人是无私的。”
栗政清,1917年出生,1933年入党,曾在平山简易工厂等地宣传马列主义,曾任平山县团委第一任书记。被捕后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意志坚定,宁死不屈,牺牲于日本侵略者的监狱,年仅20岁。
栗再温在平山期间,曾先后担任冀西特委书记、河北省委秘书等职,后参加了中共七大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任中华全国总工会组织部部长,中共山东省委常委、候补书记、副省长等职;1967年2月去世,终年59岁;1979年被批准为烈士。
沕沕水水电站、第三十三军工厂、军工烈士纪念碑
北冶乡的沕沕水是太行山的一颗璀璨明珠,在解放战争时期成就了一段红色传奇。
据当年沕沕水电厂第一任厂长商钧回忆,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枪炮子弹等军工产品供应紧张,军工生产所需的能源动力严重缺乏。同时,党中央决定入驻西柏坡,也要求必备的电力照明、发报、广播等条件。用电问题成为制约革命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于是中央工委决定建设水电站以解决电力供应问题。
建设人员们从《平山县志》了解到“沕水瀑布天上降”的重要信息,于是决定利用沕沕水瀑布近百米落差的天然优势建设水力发电站。1947年6月,发电站开工建设;7个月后,高质量建成。在此期间,朱德总司令3次亲临建设现场,并发表了“现在能够帮助生产,将来更能帮助农村建设”的讲话。1948年1月25日竣工发电时,朱德亲手启动水轮机进行发电,其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朱德百忙中又6次专程来水电站考察,写下了“红色发电厂”的题词。毛泽东对沕沕水电站非常关注,几次想前去视察,却因事务太多未能成行。1950年9月11日,他给以沕沕水电站为代表的石家庄电业职工写信,勉励他们“团结一致,努力工作,为完成国家任务和改善自己生活而奋斗”。
沕沕水电站发电厂是我党、我军建设的第一座水力发电厂,既供给了军工生产急需的电力,又供应了中共中央的各项办公和生活用电,点亮了“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第一盏明灯。中共中央发往全国各地的电报,全部采用沕沕水电站的电力,水电站还为“三大战役取”的胜利、新中国的解放、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新中国建设蓝图的擘画,立下了举世瞩目的功劳,被誉为“边区创举”。沕沕水发电厂现已成为河北省爱国教育基地,朱德总司令书写的“红色发电厂”纪念碑,朱德的浴室和办公室,发电厂的原有机房和岗楼,以及缴获的德国造西门子发电机等历史遗址、文物都被很好保存下来,成为红色传奇和辉煌历史的佐证。
第三十三军工厂是晋察冀地区的第一个军工厂,被誉为“驴背上的军工厂”。据该厂老厂长王肇文回忆,军工厂前身是修械所,在全面抗日战争时期,经常跟着部队转移,因此有“驴背上的军工厂”之称。从1947年初开始,在聂荣臻的领导下,军工厂从张家口分批向平山县转移。这年7月晋察冀边区工业局在平山县北冶乡成立了第三生产管理处,总部设在北冶乡,各分厂的建厂地址分别是北冶乡的南冶、罗汉坪、唐家会、三家清、木盘等村庄。发展到1948年8月,第三生产管理处共管辖9个分厂,主要生产手榴弹、120型炮弹、82型迫击炮等。1948年9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国营企业部根据现实需要,将第三生产管理处更名为第三十三军工厂,当时有职工3000余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阶段的重要军工生产基地。沕沕水水电站建成供电后,给军工厂提供了机械化生产亟需的电力,军工产品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为后来解放太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1949年秋,第三十三军工厂迁往山西太原万柏村,历经沿革发展成为晋西工业集团。
1949年9月,第三十三军工厂迁往山西之前,在北冶乡建设了一座纪念塔,纪念30余名为军工事业献出年轻生命的军工烈士。1998年9月,以第三十三军工厂为前身的晋西机器厂职工慷慨捐资10万元,在北冶乡罗汉坪村西北山坡重建纪念塔。纪念堂正面由萧克将军题写“晋察冀军工烈士纪念塔”,背面碑文为“死难烈士名单”,南侧面颂词为“英雄事迹垂青史,革命光荣留中华”,北侧面颂词为“驱日寇、灭蒋贼、勤劳生产、死的无上光荣”,碑文概述了因公牺牲的军工烈士同志所作的突出贡献。2008年10月23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北冶乡罗汉坪村的军工烈士纪念塔入选。军工烈士纪念塔建成至今,许多人慕名前来瞻仰,军工烈士的光辉形象和不朽精神也一直活在老区人民的心中。
英雄的北冶,是革命平山的缩影,是老区精神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老区,永远不要忘记老区人民。”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革命战争年代,平山军民为国家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抛头颅、洒热血;和平建设时期,老区不缺少党和国家的优惠政策,不缺少充满美好向往、踏实勤恳的人民,相信在党的领导下,英雄的北冶明天会更好。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