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上的河北答卷(7)」山村美 产业旺 生态好——平山县精心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一座座秀美的庭院绿树掩映、整洁干净,一条条硬化的小路错落有致、横卧田间……好一片田园风光!
“咱们现在走的这条路,之前就是一条臭水沟;那边的商业步行街和正在建设的游园,曾是垃圾池和废旧坑塘;这边新建的新民居,替代了老百姓住的土坯房……”9月23日,在平山县孟堡村,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肖二栓向记者介绍起村里10年来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秋分时节,记者驱车行进在太行山东麓平山县的山村里,不时被眼前的乡村美景所吸引——一幅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革命老区徐徐展开。
平山县梁家沟村规划整齐的民居。记者 吴绍冰 摄
乡村越来越靓丽,百姓美到心坎里
“拆除有碍观瞻的残垣断壁20余处,清理小广告、美化街道墙体6000多平方米。”
“铺设给排水管道5000多米,在通村路和街道两侧安装路灯140余盏。”
……
9月23日,在平山县孟堡村委会,记者见到了正在写工作日记的肖二栓,自2009年当上村支部书记后,他就保持着写日记的习惯。翻开厚厚的日记本,一笔一划都记录着孟堡村的变化。
“2010年村里在废弃的打麦场建起了新民居,农民也搬进了楼房;2018年在废弃的村内排水沟旧址上,动员村民出资,建起长200余米的2层建筑商业步行街,发展沿街经济,既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村民收入,目前幼儿园、粮油店、超市已经陆续开业。” 肖二栓欣喜地告诉记者。
孟堡村即将正式投入使用的商业步行街。记者 钱玉 摄
在离孟堡村50公里的西柏坡镇梁家沟村,一排排红顶二层小楼同样引人注目,路灯杆上“红色旅游 二次创业”的标语清晰热烈,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前来追寻革命足迹、体验红色文化。
“俺们村是水库移民村,2009年前80多户村民依山而居,布局分散,街道狭窄,村内杂草丛生,垃圾遍地。如今,村里做了统一规划,修了石板路,建了小洋楼。村里越变越美,游客越来越多,乡亲们日子越过越红火,日子不比城里人差。”梁家沟村村主任韩志平指着村民居住区,自豪地告诉记者“全村一共有这样的二层小楼76套,每套260多平方米,既能自住,还能发展民宿。”
产业越来越兴旺,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在孟堡村北,有一片占地400亩的大棚,让人惊奇的是,这些大棚既不种花木,也不种菜蔬,而是养林蛙。
“我们这儿是全国最大的林蛙养殖基地,养着300多万只林蛙。”在一个大棚里,记者见到了大棚的主人、河北利鑫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法人齐利沙。
平山县孟堡村林蛙养殖基地。记者 钱玉 摄
今年33岁的齐利沙2010年从县城回到村里,主动当起了农民,她想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带领乡亲们致富。“咱们这儿土壤、气候、水质等综合条件十分有利于林蛙养殖。林蛙在‘老家’长白山从卵团到出栏一般需要两年的时间,在这里因为气候适宜,只需要一年的时间,而且成活率非常高。” 谈到林蛙养殖,齐利沙很有信心。
“如果按照目前成活率60%-70%算的话,11月出栏的林蛙就能有180万只左右。一只林蛙从卵团到出栏的成本是5元,出栏后能卖到15元左右,这样一年基地的收入预计能有1800万元。”正在林蛙基地做技术指导的全国蛙类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迟丹给记者算了一笔致富账,“到那时候,这条从长白山到太行山的致富之路也就真正打通了。”
齐利沙在向记者展示林蛙。记者 钱玉 摄
在梁家沟村,也有一位和齐利沙创业经历相似的人,叫齐娜娜。2012年,在北京打工的齐娜娜回到了家乡梁家沟,她看好老家正在兴起的乡村游,开始经营起了民宿。
“260平方米的房子自家根本住不过来,于是我把二层的房间收拾出来,办起了民宿。”娜娜告诉记者,刚开办的时候,由于自己经验不足,加之住宿条件简单,客源少、收益小。“2016年在村‘两委’的帮助下,河北康辉统一帮我家进行了设计改造,房间小而美、小而精,有格调,院落和露台花香四溢。一下子客源就多了起来,收入也就高了,一年下来有六七万元的收入。”娜娜高兴地说,“这不,‘十一’期间的好多客房都已经预定出去了。”
“乡村振兴首先是产业振兴。”韩志平告诉记者,“这个330多人的小山村,乡亲们或当导游、或开饭店、或卖纪念品、或办农家乐……80%以上的村民吃上了红色旅游饭。实现了天天有事干,月月有收入,年年能分红。”
从村里的小街走出来,韩志平指着身后的一家家民宿告诉记者,“我们深挖村域丰富的旅游资源,兴办旅游经济实体,现在建立了农宅旅游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带农户模式吸纳全村52户农民入社。到目前为止,接待游客8万余人,收入400多万元。”
民风越来越淳朴,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海军呐,咱们村委会那个‘大餐厅’10月5日、6日有人订了吗?”9月23日一大早,孟堡村村委会委员兼红白理事会负责人肖海军就接到了这样的“订餐”电话,而村民电话中所说的“大餐厅”,就是孟堡村刚刚建起并投入使用的红白喜事宴会厅。
平山县孟堡村供全体村民共同使用的红白喜事“大餐厅”内景。记者 钱玉 摄
“这个‘大餐厅’真不错,厨灶具、餐桌餐椅都是新的,场地也敞亮,天热了还有空调。”四、五天前刚刚给小孙女办完满月宴的村民肖海生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村里不收咱一分钱的水电费、使用费,咱只管找好厨师、买好菜肉就成了,10桌酒席办下来才花了3000多元,真是省了不少钱。”
“生活富了,脑袋也得‘富’。手里有钱了,也别瞎花。”肖二栓指着村委会墙上挂着的村规民约告诉记者,“为倡导文明节俭新风,我们今年在村委会两侧建起了供全体村民共同使用的红白喜事‘大餐厅’,村红白理事会制定了宴席标准,婚庆宴席一桌不能超过10个菜,丧葬宴席一桌不能超过9个菜。村民们很支持这个事,自‘大餐厅’使用以来,村民们的红白喜事没有出去操办的,改变了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陋习。”
民风的改变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还体现在经营活动中。
西柏坡红旅小镇街景。记者 钱玉 摄
9月23日下午,在梁家沟村口的红旅小镇,记者见到了村民陈锁平,他正在租赁的小木屋前向游客兜售纪念品。“以前,景区小商小贩多,大部分是流动经营,有推架子车的、蹬三轮车的、骑摩托车的,只要来一辆旅游大巴,大家就蜂拥而上,乱糟糟一片,很不文明。” 陈锁平说,去年红旅小镇开始招商,他觉得无序经营不是长久之计,就承包了一个地理位置较好的小木屋。“一年一万多元租金,但我觉得值,文明经营,心里踏实。”
落日余晖,炊烟袅袅。回眸望去,革命老区的小山村显得更加气质动人,眼前一幅幅乡村美、产业兴、民风淳的美景都值得回味,值得深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