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前所未有的“村庄考”
村庄考是平山县策划组织的一次大型历史、地理、文化调查工程。
村庄考这事儿以前不是没人干过,但都没今天的平山人干得这么带劲。记者在设在平山县老干部局院内的“村庄考办公室”了解到,村庄考所需人员,除了从县直有关部门抽调,还有部分离退休老同志,更重要的是采取了招募志愿者的办法。自2017年11月村庄考启动以来,志愿者们到平山717个村1300多个自然庄,入户调查5600余次。截至目前,平山717个村的村考稿已基本完成。
前所未有的“村庄考”
平山的村庄考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能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1800多名志愿者报名参与呢?他们建立了二十多个工作交流群,他们中有70岁以上的老者83人,有厅级干部15名、处级干部32名,有教授、博士及有高级职称的学者32名……如此规模的村庄考,在河北前所未有,即便放在全国范围内,亦属罕见。
言及做这件事的初衷,村庄考发起人张志平说:平山是一个千年古县,又是一个有光荣革命斗争历史的大县,大量的古代遗址、人物传奇、村庄来历、文化信息、建筑符号、宗庙祠堂都散落在村庄这个庞大的身躯里。每个村庄的历史和姓氏的兴衰都像一部纪录片,记录瞬间的真实,往往会使人热血沸腾或有意外发现。试想一个人、一个家族、一个村庄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也不知道到哪里去,更不知道这里面经历了怎样的蹉跎磨难,兴衰变化,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随风飘荡,不知所终,没有户口没有身份没有简历,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啊。
张志平先生是研究西柏坡红色文化和战国中山文化的知名学者,亦是活跃在平山这块热土上的一个“传奇”,在倡议并主持进行平山村庄考之前,他曾主持完成过诸多产生广泛影响的关于西柏坡和战国中山文化的专著和影视作品。
张志平先生自署蒲吾书生。蒲吾是平山最古老的称谓,从公元前21世纪至唐贞观五年,有声有色地生活了2200余年,是平山历史上最具代表意义的地标名称。“过去我们对平山的认识,只来源于史料中的只字片言。建国后河北省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文物普查,平山县每次都榜上有名,表现不俗。最重要的是,随着古墓和重要遗存被发现,为祖宗寻源,为村庄写传,为历史立言,有了确凿的证据。”张先生说。
“自村考以来,关于平山历史时期的看法也如春秋的百家争鸣,各抒己见”,有“中山国与当今平山无关论”,有“平山历史断代论”,也有“平山全移民论”,还有清以前“平山西部山区无人类活动论”,凡此种种,说法不同。仔细梳理平山历史,才发现以上观点都有些偏颇,在弘扬研究当地历史文化的过程中,算“加法”,不算“减法”已形成共识。复原一份完整的“平山历史线路图”,你才会发现她的文化历程光辉灿烂在每个节点上都可圈可点。
做村庄考调查,让人们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寻找祖先的历史,毫无疑问,平山人正在干一件不朽的事。
八百方章,勒石不老
三年凿字寡自由,今日又聚说春秋。那堪白发催往事,且向青史解忧愁。得失原在书中就,纂述又如上层楼。寻来蒲吾惊人句,捧出美酒唱和酬——这是张志平先生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诗。
村庄考凝聚了太多太多人的心血。
照片记录着原汁原味的现场、人物和事件,是用现代技术留住历史记忆,是村庄考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山村庄考预计采用约五百幅照片,力图以影像佐证历史,减少纷争,用事实说话。老照片本身比一切注解的语言文字都有说服力,新照片鲜活生动,使村考更有画面感。村考办制定出了选用照片的标准:一是历史照,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在平山有照片时开始;二是著名人物照,包括近现代的官吏、进士、秀才、举人、名医、教育家、绅士、教育家、进步知识分子、革命领导人、先烈、战斗英雄、著名英模、著名作家和文艺界著名人士等;三是文物照,如有价值的立功证书、奖状、勋章、任命状、革命军人残疾证、有故事的地契证件等;四是著名会议及战斗遗址、领导人旧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五是山水风光照;六是重要历史遗存和现代景观;七是拉出单子定点靶向性拍摄。
精选照片,打造文字之外,村庄考又别出心裁,想到利用古老的篆刻艺术,为每一个村庄留下一方印章。“每个村有了艺术篆刻印,等于有了别样的身份证和一件漂亮的别名。可以刻在村名碑上,将成为这个村的地标。还可以刻在影壁上、祖谱上、祠碑上做装饰,庙会的文武会旗上可以此做领会旗。搞民宿旅游的可以将篆字印制在产品和店幡上。”
八百方章,一村一印,六百位篆刻者共同响应。“不要小看小小的村子的三两个字,它能体现出历史的厚重和万千风采,刻得恰到好处,也是村考一绝。这是多么浩大的一项工程啊。”看到六百位篆刻者在寿山石、青田石、巴林石等章料上无偿创作出的风格各异、精彩纷呈的八百方印章,不只张志平先生有此感叹,记者亦有此感叹。
每一个村庄都深藏着故事
平山约有250姓,其中以姓氏命名的村庄约有150个,万人以上的姓氏有张王李刘赵马杨,每一个村庄名字的背后都有故事。
2020年3月初,张先生和调查人员一同去了趟东庄。“去东庄是我多年的愿望,那天,踏着春天的节拍我来到了东庄。不是她雄立五龙山下的气势慑着我,也不是九曲马塚河诱着我,而是她藏着的神秘吸引了我。是土地和人的厚重,文化和乡愁的万物生长,绵延久长使我不敢忽视。”
为一地作志,凡事皆须依据,或碑碣,或典籍,或家谱。这次东庄之行,最大的收获是找到了一部刊于康熙年间的家谱。小心翼翼打开家谱原件,上面赫然记载“东庄始于元皇庆朝,来自晋阳”。屈指一算,距今已七百年了,把县有关资料记载的建村历史又向前推了150多年。
另一则信息说明东庄不是洪武年间随大流来到此地,而是从大唐龙兴之地太原迁徙至此。言谈中,村里的老人们无不流露出“王者高贵”的自信。李家墓地是平山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园内柏树成群,孤碑傲立,从风化的字里行间能读到“李浩,南京府卫、两淮定司判官,其妻皇封安人”“李杰,河南无为知州,休官为母守墓六年,皇上三次旌表,追封三代”……在现场,调查人员发现了仅存的一节明代经幢残件。在李氏祠堂,调查人员又看到了走出村庄的李氏之分布图,河南、湖南、广西、江苏、浙江、陕西……省内的保定、定州、晋州、赵县……县内的西街、南街、孟耳庄、景家庄等。调查人员还看到了东回舍李氏送的分家谱,李芳林等人的名字。
村里老人说,东回舍李氏每年都来祭祖。调查人员看到李氏后人恭恭敬敬在列祖列宗堂前三鞠躬,恍然回到昨天,六七百年仿佛一瞬间就过去了。
村庄考就是要把这些久远的淹没了的村庄旧事挖掘出来,抢救出来,重新使其散发出本应有的光彩。细数每一个村庄和宗族的脉络,反映出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迭、人事的兴替和其中蕴藏着的哲理,能使后代子孙在向前走时,不迷路,少失误。
(燕都融媒体记者 刘学斤 图片由张志平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