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岁月 英雄平山(二)——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八十周年专题
历史竟然如此沉重
(二)
张志平
韩怀智将军
韩怀智将军生前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领中将衔,是平山人里军衔和职务最高的。《战神》是一位现代军人对其将军父亲的记述。也是由于傅同海的联系,我认识了韩怀智将军的儿子韩东军。和父亲一样,东军也是一副侠义心肠,他现在军中居职,虽没在家乡生活过,但交谈中,我仍能深深的感到他对家乡的那份感情。两年来,我们经常在电话上交流,他的文章写得也极其认真,甚至总参许多同志也都参与进来,还参考了大量文献和战史。《战神》如实反映了韩怀智将军自20世纪30年代投军抗日,到80年代率部参加自卫反击战的战斗历程。他几乎参加了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一直到自卫反击战的每一次战争。文中有两件事感人至深:其一,是自卫反击战中,60多岁的老将军像一尊钢打铁铸的雕像,站立在指挥车上,随着滚滚向前的炮车、坦克车、辎重车和大部队,冒着枪林弹雨开赴前线,并喝令警卫员把吉普车两侧抵御流弹的沙包扔掉,把车窗拆下来全速前进。巍巍然、凛凛然,大将军韩怀智是也!其二,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大战在即,一高干妇人从北京打电话给前沿指挥部,要求把儿子撤下来,据称确有其事。韩怀智身为军长,却首先把自己的儿子带上前线,父子两代,并肩作战,精忠报国,气壮河山。将军,您是平山永远的骄傲和光荣!
晋察冀边区的乌克兰
《永远的守望》作者李兰平是一位著作颇丰的业余作者,她参与创作的大剧《柏坡魂》和评剧《西柏坡》曾获大奖。为了反映平山人民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伟大贡献,我把这个填补空白的任务交给了她。兰平走遍了全县的十几个乡镇,30多个村,采访了几十位老人,把平山人民“抗日战争打东洋、解放战争保卫党中央、解放后修建水库上山岗”无私奉献的精神写的真真切切、感天动地。一次她不小心把修改后的原稿遗失,硬凭着记忆,把几十处的改动一字不差地记录了下来。她饱含深情讴歌了平山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作出的又一次重大牺牲:为修建岗南、黄壁庄水库,平山县的13万亩良田被淹,128个村搬迁,10万多人,离开了自己富饶的家园。拆房、搬迁,他们站在高高的山坡上,眼看着洪水把世世代代居住的家园一点点地淹没!从大河边的富庶到水库边的贫困,从根据地的光荣到淹没区的尴尬,平山人民所承受的苦难和落差,虽然不像战争年代那样悲壮惨烈,却是更加的艰难和苦涩。在一个山区县建设两座容量近30亿立方米的大水库,使经历了战争苦难、企盼幸福生活的百姓们一下子掉进了痛苦的旋涡。记得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我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在县城的大街上,经常能看见衣衫褴褛、面色菜黄、扶老携幼上访和讨饭的人群,不时听到当地的大人们无奈地叹息:“唉!都是淹没区的,他们过去都是吃大米白面的。”有的人则到躲得老远向他们投去一瞥鄙夷的目光。“人穷矮三分”啊!长大后,知道了沧海桑田的变迁,经历了风雨无常的沉重,才渐渐理解了当年生活在“晋察冀边区乌克兰”的人们,从天堂跌到地狱的梦幻变化和感情历练。老家地处淹没区的友人齐梅录给我讲述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洪子店有一位老者誓死不肯搬迁。他说,我就是死,也要死在自己的家乡,给八路军烈士站岗,守着我的鱼米之乡,守着毛主席住过的地方!大水淹村后老人掘洞而居。在一个飘雪的季节,一个寒冷的早晨,他走了,而且是头朝着大河奔流的东方,那里有着同样变成一片泽国的西柏坡。
永远的守望
“红书作家”郝崇书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她“倾家荡产写红书,满腔热情著党史”的精神传遍了平山城乡,目前已有近200万字的著作问世。由于她对曹火星和沕沕水水电站的情况非常熟悉,很痛快地就担负起了这两篇文章的撰写工作,其间又发现了大量的史料,有了新的研究成果。她多次背着一个褪色编织袋到省城来找我,里面装满了用小学生作业本背面写成的密密麻麻的草稿,字迹也是五颜六色,所以她的稿子整理起来难度也很大。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视角观察问题,进行采访和写作。和我讨论时,也常常引用一些近乎哥德巴赫猜想的公式和数字,来印正当年水电站设计的原理。我敢说,在平山县,对沕沕水水电站历程的采访和研究,郝崇书是第一人。
沕沕水红色发电站旧址
《西凉山的诉说》的作者郝春艳毕业于河北师大政教系,对于革命历史研究情有独钟。为了反映温塘阻击战的真实情况,她五下辛庄,四度拍照,采访了许多老同志和惨案幸存者,把八路军115师344旅688团陈锦秀团长牺牲的壮烈场面写了出来,把日寇制造“辛庄惨案”的暴行揭露了出来,听着惨案幸存者们的声声泪、字字血的控诉,使她的灵魂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她告诉我,她是流着泪写出这篇文章的。辛庄惨案,以及侵略者们在这块土地上制造的罪行,有证人举证,有证言佐证,有照片印证,有历史作证,是抵赖不掉的!
辛庄大屠杀留下的阴影, 崔石锁(已去世)紧缩的双眉从来没有舒展过。
七条伤痕,78年的梦魇,78年的伤痛,杨卓妮大娘终身不能忘记的仇恨。
《我的奶奶戎冠秀》的作者李耿成从小跟奶奶长大,对戎冠秀伟大的人格魅力有深刻的了解,从一饭一粥、一言一行中感受到了一位革命老人的善良、朴实、勤俭和平凡,所以笔触之间多了一些情感和怀念。《我的家乡洪子店》的作者赵鹏、齐梅录倾泪水为墨,以泣血为声,用情感为笔,向我们描述了昔日洪子店的繁华和美丽,讴歌了伟大、勇敢的老区人民,为无私奉献的淹没区群众呼号,使人读后回肠荡气,心酸感动。《抗击日寇第一班》的作者李淑珍五到东回舍,采访老战士,反复核对史料,把这一段历史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民兵攻堡垒、缴获机枪和山炮,在晋察冀边区是一个创举。尽管地处日寇重兵把守的敌占区,但回舍区的大枪班曾一度发展到800多人、100多条枪,能进行规模作战,搞得敌人不得安宁。回舍大枪班英勇斗争的事实雄辩地证明;“战争的力量蕴藏在民众之中。”《我们的子弟兵》的作者梁陆鸿曾是一名职业军人,多年从事“平山团”研究。他用第一手素材和资料,用纪实的写法,热情地讴歌了“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
《我的父老乡亲》的作者宋紫峰、韩月红回望战争岁月,以普通人的视角,把一群善良朴实的老百姓的英雄壮举述说的有声有色,可亲可敬。《拦道石的回忆》的作者刘淑云、《白求恩在平山的岁月》作者张金泽、卢海雄、《烟堡大轰炸》的作者郭五堂,多次深入到基层采访,在资料匮乏的情况下,还是写出了一篇篇饱满的纪实报告。《沙飞与平山》的三位作者王战军、萧玉、柴卫华专心致力于沙飞研究,且都是我的文友,沙飞也是我们共同的爱。记得有一次看完战军编导的反映沙飞事迹的专题片后,已是午夜时分了,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还是抓起电话,足足谈了一个多小时。张泊川是作者中年龄较大的一位,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平山历史和民俗文化研究,有不少专著问世。为了写好《曙光》,他在老伴病重的情况下,仍多次到王子、东冶一带村庄采访。齐剑英是《齐家五姐妹》主人公的侄子,他是一个非常朴实的人,他带着深厚的感情,搜集了大量资料,并和焦庆生一道,根据编者的要求不厌其烦的反复修改。2006年春节前的一个冬日的下午,他冒着刺骨的寒风,骑车十几公里到我家里送稿,打开门后我惊呆了,他浑身是土,嘴唇冻得青紫,说话都连不成句,我一把把他抱在怀中,眼泪夺眶而出,感人至深啊!《里庄记忆》的作者邢建军是《人民日报》原驻地里庄村人,由于自小耳濡目染,他对报社在自己家乡的历史有一种朴素的感情,转而又加入了研究者的行列,并以此为荣、孜孜不倦、笔耕不辍。全书唯有《那年·那月·那天》一文没有附照片,但是新华社的王树成同志确实下了很大的功夫,付出了辛苦,为了寻找这一短暂的历史印证,他把所有的资源和力量都调动了,查遍了新华社的图片数据库、求助了中央电台的领导、派出了很多同志去寻找……虽然效果不明显,但他尽心了,在此也向他致以崇高的敬意。
书中还收录了丁一岚大姐和韩琴谱大姐的两篇遗作《滹沱河畔订心萌》、《苦涩的怀念》,以示纪念和尊敬。
在撰写和创作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一段难忘的经历。寻找每一个线索,核对每一个数字,采访每一位当事人,也都会产生一些曲折而感人的故事。这不仅仅是一个写作的过程,还是一个心灵净化和升华的过程,是一个情感不断被充实的过程,也是每个人道德日臻完善的过程。如果能把这些过程记录下来,那将又是一本厚厚的书,大写的书,又能向你叙述众多编写人的故事……在此之前,我们未曾料及,历史竟然这样沉重!之后,我们更没有想到,写作的过程竟然也这样沉重!
从1997年我到省城工作,10年来,由于工作关系,我走遍了全省近百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而对平山革命历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每年清明节,我都要到华北烈士陵园谒拜,和烈士对话,这已然形成一种习惯。与此同时,我的平山之旅也还在进行中,现已走遍了全县713个行政村中的659个。每到一处,我总要悉心地抚摸一番那些已经显出破旧的烈士墓碑。在惨案遗址前默默地凭吊,听那些有着不平凡经历的老人们讲述过去的故事……每每想到牺牲在这里的八路军战士,追望着他们一个个逝去的年轻生命,心里顿生无限伤情,不禁怆然泪下!追寻历史,是一种责任。回顾历史,是为了不被忘记。仰望苍穹,我仿佛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呼唤。一次次抚摸记忆,企望触摸更多的真实。
据报载:韩国直到今天还在追究日本统治时期韩奸的责任,明令没收他们家属的财产。2006年,执政党总裁辛基南因其父当过日本宪兵而不得不辞职。在欧洲,各国最好的纪念设施是烈士公墓。世界各地犹太人的公墓里,从建筑形式、质量乃至管理都井井有条,充满生机和庄重。精明的犹太人知道,这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也是关乎他们在这个地球上生存的大问题。战后犹太民族也从未停止过对纳粹战犯的追缉和索赔,其精神之执着令全球的人动容。“二战”结束60多年了,美国、英国等一批国家仍设有专门的机构和充裕的经费,在世界各地寻找牺牲的士兵遗骸,有时不惜动用专机,万里迢迢运回国,并举行隆重的安葬仪式。在欧洲有几万名青年自愿参加了这项工作。在俄罗斯,年轻人在披上婚纱的那一刻,都要到日夜跳跃着火焰的烈士墓前去举行婚礼,这看起来是一个小行动,实际上有着大意义。就是在“二战”战败国日本,除了遍布全国的神社,几乎每个村庄也都有纪念“战殉者”的设施,且设计讲究、建设精致、管理有序。对为国捐躯者的崇敬,是一个民族的品质体现。对于历史的尊重,能促使一个民族前行。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说得好:“拒不思考历史的民族、社会和个人是不幸的,同历史遗忘所引起的伤害相比,所有的创伤都微不足道。”
2016年9月18日下午,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1周年和“九一八”事变85周年,《反思历史,面向未来——日本宫崎县日中友好活动摄影展》在河北师范大学拉开帷幕。此次展览由省中山国文化研究会牵头主办。
接待来访的来住新平等日本友好人士。
我有着一个计划,那就是在我的有生之年,还要努力去做三件事:第一,建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平山革命纪念馆和烈士陵园,让几千名为国牺牲的烈士有个家,让我们的后代有一个进行精神寄托和接受教育的地方,让彭真委员长1985年题写的“平山县革命烈士陵园”尽早变成镏金镌刻,让戎冠秀、陈锦秀、雷烨、杨展、王二小们,以及成千上万为国捐躯的战士,相聚在云蒸霞蔚的九天之上,目睹祖国巨变,纵览大好河山,分享幸福成果。让他们的不朽精神,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永远涌动在后人的血液之中。第二,对平山境内的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重要战斗纪念地、重要革命人物遗址、重要惨案发生处、革命烈士陵园等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普查,尔后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维修,并把它们建成纪念性、标志性的建筑。或立碑、或筑塔、或雕石造像、或辟一个小广场等,让这些遍布在平山大地上的革命遗址很好地保护下来,成为我们永远的精神财富,永远的文化传承。第三,用录音和录像的方式,把参加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老人们的口述经历完整地记录下来,抢救下来。把《口述历史》一本本地写下去。对于今天来讲,昨天就是历史,记录传承历史,是我们的责任。
朋友,你愿意和我同行吗?
2007年10月于石家庄
补记:
从2007年出版反映平山重大革命事件和人物的专著《非凡岁月》,至今已经整整10个年头了。当年我在这本书的引读文章“历史竟然如此沉重”结尾时,呼吁今后要努力去做的三件事,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在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现在都有了重大进展。
作者和《平山记忆》总编导张军峰一起采访聂力。
第一,2013年11月,我给省委领导写信,建议拍摄一部反映平山重大革命历史斗争事件和人物的纪录片。2014年3月,省委宣传部、省广电局、省电视台决定联合拍摄8集大型历史纪录片《平山记忆》,我担任总策划和总撰稿人之一。和总编导张军峰带领摄制组历时16个月,采访了170多位历史当事人和知情人,足迹遍布全国各地,还远赴日本、加拿大采访。本片涉及平山县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全过程。并首次披露中央档案馆、日本公文书馆等机构保存的大量珍贵的史料和文献。这是一部全方位、立体式、多层次反映平山县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本片于2015年8月2日在中央电视台和河北电视台同步播出。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广泛的好评。与此同时,大型文献资料书《平山记忆》(上下2册,150万字)也在筹备出版中。实现了我呼吁的第一件事:“用录音和录像的方式把参加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老人们的口述经历完整的记录下来,抢救下来”。
为拍好«平山记忆»,作者在聂帅雕像前诉说心声。
第二,2012年,中共平山县委、平山县人民政府决定兴建“平山县革命烈士陵园”,我担任顾问和总策划,参与和推动了“平山县革命烈士陵园”规划建设的全过程。我县在册的烈士有5048名,外籍烈士415名,无名烈士近2000名。解放以来平山县没有一座烈士陵园。这一工作开展至今已经5年了。此间,我参与了烈士陵园的选址、规划设计和建设。目前已完成了平山烈士纪念碑的建设。尚有“平山革命烈士英名录碑”、“平山遇难同胞纪念碑”、“平山革命纪念馆”、“平山英烈人物雕塑群”待建。基本实现了我呼吁的第二件事:“建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平山革命纪念馆和烈士陵园,让几千名为国牺牲的烈士有个家,让我们的后代有一个进行精神寄托和接受教育的地方”。但实际上,要完成待建的几项工程,任务还很重。
新建的平山革命烈士纪念碑
第三,2014年3月,八集大型纪录片《平山记忆》开拍在即,鉴于遍布全县的很多革命遗址常年失修,影响拍摄。为此,摄制组向省委宣传部,平山县委、平山县人民政府写出专题报告,要求尽快修缮和复原重要革命遗址、旧居。当时作了一些整理。2015年6月30日,在京举行八集大型纪录片《平山记忆》审片座谈会。有关领导以及在中央党校学习的县委书记李旭阳同志参加了会议,研究了革命遗址的修缮复原工作。2015年8月,县委进行了专题研究,责成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县党史办、民政局、文广新局、旅游局等单位参与,组成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对全县13个乡镇的27处革命遗址采取不同措施的保护、维修、复原、布展工作。从2016年3月起,工程全面启动。目前大部分工程已基本完工。实现了我呼吁的第三件事:“对平山境内的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重要战斗纪念地、重要革命人物遗址、重要惨案发生处、革命烈士陵园等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普查。尔后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维修,并把它们建成纪念性、标志性的建筑。或立碑、或筑塔、或雕石造像,或辟一个小广场等,让这些遍布在平山大地上的革命遗址很好的保护下来,成为我们永远的精神财富,永远的文化传承”。
平山团纪念碑
北苍蝇沟村第二次党代会旧址
上马串村边区行政委员会旧址
碾盘沟晋察冀画报陈列馆
平山县委宣传部牵头建设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建与修缮工程(部分)。资料提供:王静
平山镇胜佛村
北冶乡北冶村
两河乡山头村
下槐镇下刘家坪
平山县民政局对全县的烈士纪念碑进行新建和修缮(部分)。资料提供:县民政局
第一个十年结束了,第二个十年又开始了。优秀文化,红色经典是平山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懈的去挖掘、研究、宣传和普及。目前,仍由我担任总策划、总撰稿的六集大型历史纪录片《中山国记忆》正在紧张拍摄中,可望年内完成并在央视播出。一直配套建设的“中山国王陵陈列馆”的内外装修和布展也基本完成。“记忆”系列第三部《移民记忆》也正在积极筹备,本片反映了解放以后,平山人民为修建岗南、黄壁庄水库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和牺牲。预计今年10月在平山开始拍摄。
“为人民立传、为平山写史”是我终生追求的目标和奋斗的事业。
朋友,让我们继续同行。
2017年7月6日
本文作者张志平先生是资深的西柏坡——平山党史研究专家,河北文史馆馆员,河北省中山国文化研究会会长。
四尺新茔土未干,青山有幸埋衣冠。
壮士虽去忠魂在,生命鲜活不忍看。
高台铭谒多悲语,滹沱残阳血如丹。
千秋碑记豪气在,壮士一怒倭寇寒。
诗 作 者 张志平
书法作者 王洁琛(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非凡岁月》序
聂力
作者小传:聂力,汉族,重庆江津市人,1930年生于上海,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参加工作,196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学文化,留学苏联,高级工程师。原全国人大常委、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中将。
《非凡岁月》是一部反映西柏坡——平山光辉革命历史的红色文集,是对那片热土上曾经发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的情景式再现,是编者怀着一颗赤子之心,站在历史和现实对接的高度,遴选精品文稿和珍贵图片编辑而成的纪实性回忆录,件件作品都是作者心血和感情的结晶,字里行间折射着对革命先烈的深切怀念,对革命前辈的无限崇敬。每件作品各自成篇,又共同围绕一个主题——解读和传承西柏坡精神,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不同时间再现了西柏坡——平山半个多世纪波澜壮阔的革命风云、曲折奋斗的历史进程、翻天覆地的时代变迁、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
《非凡岁月》史料翔实、质朴厚重,所讲述的故事和人物,平凡中彰显一种精神,壮烈中昭示一种信念,感天动地、可歌可泣,从“平山团”转战南北的卓越战功到开国元勋历史大决战的运筹帷幄,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革命歌曲的创作和传唱到“边区创举”沕沕水水电站的建成和发电,从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短暂壮丽的人生到聂帅送还、寻找、关怀日本小姑娘的真实故事,许多可圈可点之处,这里不再一一举要,读者可以一气呵成的读下去,也可以翻阅每一部分仔细品味,都会受到震撼,得到启迪,点燃激情,激发力量,陶冶情操,升华精神,正所谓开卷有益。
受志平同志之邀作序,我很高兴,觉得这不仅是一种同志间的信任,更是一种对革命前辈的共同的责任。读罢文稿,我很激动,也很欣慰,书稿中详录的诸多事件、人物,是我的父辈们亲力亲为的,也是我所了解和熟悉的。读稿的过程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
历史是人类不竭的思想宝库,重温历史,即使对先辈的怀念,更是为了获取智慧,汲取力量,传承精神,发扬光大。
我和志平同志相识多年了,1987年建军节在组织策划戎冠秀老妈妈向聂荣臻元帅赠鞋的新闻报道时第一次交往,其后一直保持联系。多次一起参加晋察冀边区老同志及党史研究、史料征集等会议,他对革命历史的了解和研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西柏坡是晋察冀边区献给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一份礼厚礼。抗日战争期间,聂荣臻元帅有三年多时间战斗生活在平山境内,对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志平同志在平山工作多年,对平山有很深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是西柏坡和平山地方革命史研究的专家,并在聂荣臻、雷烨、邓拓、沙飞、白求恩等专题研究上有系列新发现、新成果。在目前情况下,像他这样既忙于公务又坚持研究革命历史的人是不多见的。另外,在城南庄晋察冀边区遗址的保护、规划和建设中,他也做了不少工作。我真切的感到,他已把晋察冀革命史研究当作生命和精神的支撑,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有一次去城南庄工作的途中遭遇车祸,摔断了两根肋骨,后来见面时我还问及他病情,他淡淡的说不算什么。每次见面,他都来去匆,除了工作还是工作,从不谈个人的事情,也从无他求。
去年,志平同志创作出版了《感受西柏坡》,今年又主编了《非凡岁月》。两本书内容相近,各有侧重,前后呼应,相辅相成,堪称姐妹篇。我和许多读者一样,读完一部又盼着下一部,期待他能继续推出更多、更丰富的历史备忘录,来充实我们的思想宝库,为伟大的民族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财富,把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发扬光大推向前进。
2007年12月26日
下期预告:下期将推出《非凡岁月》部分内容摘登,敬请期待。
更正:“非凡岁月,英雄平山”(一)中,第八段“王振”应为“王震”。第十六段“共同了”应为“共通了”。感谢读者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