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县与平山团(上)
我的家乡位于盂县与平山县交界的盂县梁家寨乡石家塔村。我的外祖父家就在平山县猴刎村。虽分属两省,但两村相距仅有5公里。儿时就常听大人讲述平山团的故事。近日,我细细品读了河北本土作家程雪莉的《寻找平山团》,读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从1937年组建,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平山团参与作战上千次,几千名平山子弟血洒疆场。骁勇善战的平山团,成为抗战史上的创举;南泥湾垦荒的平山团,成为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迹。
盂县与平山县的历史渊源
盂县与平山县分属山西省与河北省两个不同的省份,但同属太行山区,一个在山左,一个在山右。两个县同属滹沱河流域,一个在上游,一个在下游。盂县境内的滹沱河支流黑砚水河,进入平山县后称险溢河。盂县境内著名的牧马河进入平山县后称嵩田河。盂县南部地区的温河,流经阳泉郊区,进入平定县,与桃河、温河并为绵河,在井陉与甘淘河相汇成冶河,向北进入平山县流入滹沱河。可以说,盂县的河流最终都流入了平山县。
无巧不成书,1998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黑砚水河,挖掘出土了大量石制品和动物化石碎片,将盂县人类活动的时期提前到一万年至两三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
无独有偶,2009年,距黑砚水河遗址仅有五公里的平山县沕沕水景区内,也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专家命名为“水帘洞遗址”。而沕沕水景区就是盂县与平山县的交界。黑砚水河遗址、水帘洞遗址紧紧相邻的这两个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址,同一时期、同一文化特征,可以说是太行山、滹沱河流域古人类生存的见证,这就是说,盂县人和平山人同族同祖,有着共同的血脉。
在夏商周时期,盂县与平山县曾同属冀州、并州。在春秋时期,白狄东迁,鲜虞建立中山国,仇犹氏建立仇犹国。现在的平山县属中山国,仇犹国就在现在的盂县境内。因为仇犹国与中山国同为白狄所建,于是两国和平共处了几十年,后来,两国又都被晋国所灭。由此可见,盂县与平山不仅山水相连,而且在历史上曾经唇齿相依。
1937年11月,晋察冀军区成立第四军分区,辖盂县、平定(北)、寿阳(北)、阳曲(东)、榆次(北)及平山以东冀西地区,盂县与平山均属四分区。
1942年8月,平山县蛟潭庄、合河口、营里三个区与盂县县城以北,龙华河以东的地区合并,组成盂平县,盂平县辖7个区,平山境内一、二、三区,盂县境内四、五、六、七区。
1945年8月25日,盂县县城解放,8月27日,盂平县、盂阳县党政机关迁回盂县城,后撤销两县,恢复盂县建置。在三年的时间里,盂平县军民团结一心,齐心协力,并肩战斗,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同仇敌忾的英雄赞歌。
盂县与平山县在民俗、民居、饮食等传统文化方面有很多的相似性。诸如,民间均有很多有关刘秀的传说,两地居民均有崇祀藏山大王、苍岩圣母、五龙圣母的习俗。在盂县闫家庄村距平山县河西头村仅三华里,每年的庙会上,均有来自平山杨家桥、大平村一带的扭秧歌、打霸王鞭的表演。在很多人的记忆中,两地直到上世纪末,还有非常频繁的民间贸易往来。盂县的煤炭、瓷器、铁货,平山县的大米、白面等都是民间主要的贸易交换商品。随着频繁的贸易往来,明清时两地之间人口的迁徒也非常密集,两地联姻也甚多。山西著名的文化名人王珻,其祖上在明初由平山县车道岭迁居到盂县,盂县南关的柳锦在明代时曾任平山县知县。在咸丰版《平山县志》载:“柳锦,山西盂县人,崇祯八年由岁贡选授平山知县,性刚烈,剔除奸弊,宵小为之敛迹,重修学宫,整饬文教,多士奋兴。”位于盂县十八盘的宋代摩崖石刻上记录的功德主中,很多来自平山。平山县的猴刎村、四里铺、九里铺、大柳树等村在清朝时属盂县。平山县的下口、小觉、古月、温塘、杨家桥等乡镇,有很多来自盂县的居民,平山团中的许多农民子弟,祖籍都是盂县人。他们的语言、生活习惯,为人处世几乎与盂县人难以区分。
威震华夏的平山团
平山团就是八路军第120师359旅718团。是1937年深秋,主要由2300名来自平山县人民组成的人民子弟兵,在平山县繁华的大集重镇洪子店(古称洪州城)组建。平山团为纯粹的农家子弟兵团队。抗战八年战功赫赫,被聂荣臻司令员嘉奖为“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子弟兵这一称呼,也由此流传下来。从此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别称;苦耕南泥湾创造出“陕北好江南”的农垦奇迹,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表扬,是“模范中的模范”;南征北返,历尽千难万险,跋涉两万七千里,创造了“第二次长征”;解放战争中,平山团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第二军第五师第十四团,保卫延安,参加“三战三捷”等重大战役,最后进军新疆,平叛剿匪,建立人民政权。屯垦在最艰苦的西部边陲,成为新疆建设兵团的第一批人。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的烽火迅速燃遍了中华大地。平山县委在农村支部作了动员之后,很快有一百多名共产党员报名。10月3日,八路军120师359旅王震旅长派出的刘道生、陈宗尧、左齐带领359旅战地救亡工作服务团(717团救亡工作团)来到平山县的革命中心洪子店。中共平山县委召开动员会,提出“有人出人,有枪出枪,有钱出钱,有粮出粮”。县委委员梁雨晴首先报名,仅有60户人家的猫石村就有30人报名参加了平山团。党员比较集中的霍宾台、天井、南古月等村参军者更多。在党员的带头作用下,人们打破了“好铁不打钉、好汉不当兵”的传统观念,纷纷送自己的亲人参军。从10月3日至11月6日仅一个月的时间就有1500多名优秀青年参加了平山团。1937年11月6日,晋察冀边区成立的前一天,平山团正式成立。当时晋察冀边区武装力量不足3000人,而平山团的人数就占到了50%以上。11月上旬改编为359旅718团。当初成立主要由2300名来自平山县的人民组成。
第一仗的威风。1938年1月,平山团在山西崞县打了组建以来的第一仗,平山团在田家营巧设伏,前后夹击,全歼来犯日寇。缴获重机枪4挺,轻机枪3挺,三八大杆120支,短枪12支和大批战利品。首战告捷,打出了威风。1938年5月,平山团开赴晋察冀边区,开辟雁北、察南根据地。6月上旬,平山团协同719团攻克下社日军据点,并在大同县歼灭日伪军300余人,袭击了平绥铁路的天镇至大同间敌人据守的一个火车站。9月下旬,日军纠集五万余兵力,分多路向五台山进行围攻,其中数千敌人向我359旅驻守的广灵、灵丘猛烈进攻。平山团在灵丘战斗中,激战七昼夜,毙敌800余名。10月26日,平山团和717团、719团一起连打两仗,歼日寇北线指挥官、第二混成旅少将旅团长冈喜太郎以下官兵500余名,缴获大炮一门,轻重机枪七挺,步枪百余支,对保卫晋察冀边区发挥了重大作用。1939年5月11日,717团在五台神堂铺遭到日军1000余人的围攻,平山团奉命全部出动增援。平山团首先迫使敌人取路上下细腰涧北撤,接着与717团在土楼子南北夹击敌人五天,歼敌1000余人,缴获92步兵炮两门,迫击炮三门,重机枪六挺,步枪451支,战马百匹。这就是著名的上下细腰涧歼灭战。这一战斗,全歼被围之敌,创造了359旅对日作战的光辉范例。晋察冀军区表彰359旅,聂荣臻司令员亲自拟写嘉勉令,特别嘉奖平山团。
垦荒英雄模范。由于日军的疯狂蚕食和残酷扫荡及国民党的军事进攻、经济封锁,再加上自然灾害的侵袭,1941年,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经济遇到了严重的困难。为了战胜困难,坚持抗战,党中央、毛主席号召边区军民自力更生,发展生产,丰衣足食。3月12日,平山团奉命参加了著名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打仗是英雄,垦荒是模范,平山团在南泥湾垦荒第一年就获得大丰收,到1943年,粮食、肉、菜、被服,经费全部自给有余。1943年9月,毛泽东主席亲自到南泥湾视察高兴地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未有的奇迹,这是我们不可征服的物质基地”,南泥湾垦荒,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伟大的政治意义,这就是南泥湾精神。359旅平山团则是南泥湾精神的代表。
守卫边防再立功。1948年,平山团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第2军第5师第14团,在兵团司令员王震的指挥下,参加了瓦子街、西府、长宁、荔北、梯山、扶眉等战斗。1949年2月,平山团随王震将军从酒泉一路西进,徒步行军2871公里,最后进军新疆,平叛剿匪,建立人民政权。1952年2月,放下枪杆子的平山团将士又一次响应军委号召,没有回生养自己的燕赵故土,而是扶起了拓荒的犁铧,成了新疆黄滩壁的第一批主人,成了新疆建设兵团的第一批人。
战争是残酷的。平山团在英勇杀敌的战场上,无数将士血染疆场,为抗日救国献身捐躯。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平山县三分之二以上的村子都有平山团将士的烈属,有些村子烈士家属几乎占到了本村户数的二分之一以上。戎马一生的聂荣臻元帅曾在平山战斗过六个春秋,晚年聂帅谈到平山时深有感慨地说:“平山人民是富有革命传统的人民,抗日战争时期作出了巨大牺牲,有着宝贵的贡献。尤其是边区子弟兵平山团的英勇战斗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