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美丽乡村---平山东回舍村
文 / 韩 小 庚
东回舍村党总支书记 李吉宽
东回舍村地处平山县的东南部,隶属于东回舍镇,全村面积2.25平方公里,耕地2221 亩,在籍人口6100 人,常住人口万余人,为平山第一大村。为了系统挖掘和展示东回舍村的历史文化、民生风情、发展成果等,特收集整理东回舍村纪实的有关资料,力争形成一部宣传东回舍村、服务发展东回舍村的文史资料。东回舍村纪实主要分为三类:
一、千年古镇
东回舍村历史悠久,据清代“平山县志”记载,东回舍村始建于隋朝,当时定名为嘉阳镇,迄今已有1600 多年。古代规定行军30里为一舍,平山县城西行30 里即嘉阳镇为第一舍,后改名回舍,并根据人口居住情况,分为东回舍、西回舍。
东回舍发展较快,到明末清初已初步形成一个繁荣的小集镇。据考证古镇建设格局比较规范,大街小巷经纬分明,设有东西南北四门,各门都建有楼阁,原来嵌在东门上方的石刻“嘉阳首镇”匾额至今犹存。西门龙凤阁三层土木结构建筑玲珑典雅,阁西边建一石拱桥,名为“丹阳桥”,桥阁相连是当时的一大风景。东阁至西阁之间是一条长达约一华里的商业街,沿街两侧都是商铺,手工业和小作坊较为密集,村西南建有七庄高小和女学堂。当时,东回舍镇既是本地区的经济中心,也是文化中心。抗日战争期间,古建筑大部被日寇烧毁和拆除,龙凤阁和丹阳桥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已被拆除,现在已基本看不到古镇的痕迹。
集市贸易是东回舍最大的名牌,据考证,明末清初这里已经形成本地区的集贸中心,每逢三、八为集日,周围三、四十里以内的老百姓大都到这里赶集,其中牲口市、粮食市、土布棉线市、煤炭市和饮食业最为繁荣。三、八集日一直延续到现在,已有300 多年的历史。
二、革命历史
中共平山县第一届委员会在此诞生。平山建党初期,东回舍是中心支部所在地。1932 年8 月中心支部在老党员李芳荣家研究决定,将中心支部改为中共平山县委员会,这几间老屋曾为我县党建工作做过一定贡献。
东回舍村共产党员从无到有,由少到多,1934 年正式建立党支部,第一任支部书记张一春。当时,地下党是秘密活动,主要任务是发展组织,宣传党的主张,发展外围组织。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党组织的主要任务转为发动群众抗日,组织武装战争,东回舍村民慷慨激昂,踊跃参军参战,当时有100 多人参加八路军,21 人壮烈牺牲。党还组织地方武装开展游击战争。
1940 年日伪准备对平山西部进行大扫荡,从白塔坡到西回舍、南水、荣村、大吾挖了一道几十里长的封锁沟,并修起了封锁墙,封锁沟以西为三光地区(烧光、抢光、杀光)。1941 年开始大扫荡,斗争十分残酷。为适应战争需要,1940 年3 月东回舍村在党支部领导下,正式成立了大枪班,当时,只有6 个人,一条半枪,后来发展到80 多人100多条枪,成为晋察冀边区一支有名的地方武装。从1940 年到1945 年日本投降,大枪班打伏击、拿炮楼、杀汉奸,共参加过14次较大的战斗,攻克炮楼5 个,共消灭日伪军30 多人,俘虏100 多人,缴获枪炮120 支和大量弹药。由于战绩突出,曾受到晋察冀边区政府三次嘉奖。1942 年2 月晋察冀边区第一届群英大会上被授予“模范大枪班”光荣称号,并受到聂荣臻司令的表彰和接见。“模范大枪班”奖旗至今还展览在北京的军事博物馆。这是东回舍历史上光荣的一页。
三、现代辉煌
党总支部和村委会,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全村的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年年都有新发展,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收入逐年提高,2012 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00 多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700 元。医保、低保、养老保险全面落实,社会和谐稳定,村民幸福指数明显提高。村两委班子除了通过会议、电视、广播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科学发展观,还亲自上街宣传。在支持个体经济的同时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多处寻找资金、全村广选人才,努力增加集体收入,增强集体办事业的后劲。还办起了编织袋厂、建筑材料厂和火车站运输、装卸公司等村办企业,年收入100 多万元。根据本村人多地少的实际,积极发展现代化高效农业,由过去单一的以粮为主,向错季、特色、低成本、高产出农业发展,大棚菜已有60 多亩。
充分利用当地集贸优势,大力发展商业、服务业,有批发零售和餐饮服务传统习惯的区位优势,主动配合工商部门,合理安排市场摊位,加强经营管理,转变经营理念,搞好集贸服务,尽力提高村民收入。班子会议专门研究市场问题,组织专人管理市场,指派专人清扫市场卫生。目前有东回舍村民自己的固定铺位128 家,赶集的流动摊位60 多家(不含外地来赶集设摊的),仅此项一年可创收300多万元。随着村民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住房条件不断得到改善。近几年大部分村民的住房进行了翻盖或装修,80% 以上的户用上了小锅炉取暖。党支部村委会克服开发新民居难,旧村改造更难的种种阻力,本着先易后难,先外围再中间的原则,分三期、三片,建新居民楼小区3 个,300 多户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过上了城市生活。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设施配备齐全(小学也配备了电脑),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村办广播、电视、图书室、活动室、医疗室、健身器材园地管理规范,作用发挥充分。健身操、广场舞、秧歌队、洋鼓队、社火队等文艺社团经常活动,非常活跃。村民的公益、福利事业丰厚。村民用南跃渠的水浇地个人没有交过水费;在国家收农业税时始终没有让村民交过农业税;在镇政府向村民收取乡统筹、教育集资时没有让村民交过; 全村五口机井供村民吃水,没有让村民交水费;全村大街小巷的路面全部进行了硬化,没有让村民出过一分钱;全村数百盏路灯,没有向村民摊过钱;村每年过庙唱大戏没有让村民摊派过钱。每年为学校取暖、修缮补贴;为支持新农合医疗事业村里每个村民补贴50 元。所有这些费用全靠集体经济支撑。
为保证村的安全、稳定多管齐下。民兵组织安全巡逻,安装了电子监控系统,充分发挥民调委的作用。“调委虽小起大用,家长里短全知情;农村小康建设忙,人民调解来护航。”这段顺口溜,在东回舍村老少皆知。村调委会人不多,可为村子稳定、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被国家司部授予“模范人民调解委员的称号”。东回舍村将继续发扬团结奋进、锲而不舍、村民至上、发展第一、不断创新的精神,以科学发展为指导,构建和谐发展的新农村。
善行义举 厚德回舍
平山东回舍村,古称“嘉阳首镇”,自古就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东回舍小学自清朝光绪年间开创至今,人才辈出,被称为“百年名校”。
近年来,平山东回舍小学无论从学校建制还是从所处环境已不符合教育发展的要求,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需择址另建。经平山县教育局批准立项,已完成征地手续。村资金一度困难,为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党总支、村委会向全体村民发出捐款倡议书,号召全体村民踊跃捐款,共襄盛举。回舍人再一次拿出了战争年代大枪班抗敌救国的英雄气概,慷慨解囊。党总支书记李吉宽,带领两委班子全体成员率先捐款。周边企业、村庄,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村委会把每天的捐款实况在村级电视台24小时滚动播放。在两委班子的带动下不到十天时间,已筹得善款达90多万元。在捐款的人群中,既有腰缠万贯的企业老板,也有田间劳作的农民兄弟,既有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也有在校读书的少年儿童,既有身强力壮的年轻人,也有轮椅为伴的残疾人,既有同舍本地人,也有周边十几个村庄的村民,既有外地在回舍经商的买卖人,也有远在北京、上海的回舍籍人士听说捐款建校的事情后连夜将款项打到村里的账户上。捐款数额从几元到十几万元不等。正在读书的小学生张含静等小同学,把买零食的钱节约下来,投进了捐款箱,60多岁的孤寡老人焦新龙同志把自己捡垃圾积攒下来的钱也捐了出来,私企老板刘建平当场拍板为建校先行无息垫资500万元。
莫忘乡土养育恩,共道桑梓不了情
东回舍小学在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下,一定会成为全县一流的小学。